[实用新型]一种废旧轮胎裂解碳化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88333.4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393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高玉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克林泰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7/00 | 分类号: | C10B57/00;C10B57/02;C10B53/07;C10B53/00;C10B47/3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王桂名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魏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旧 轮胎 裂解 碳化 冷却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旧轮胎裂解碳化冷却系统,包括热裂解炉、微波碳化装置和密封冷却装置,所述微波碳化装置为由外层壳体和内层碳化室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外层壳体与内层碳化室之间形成热风环道,所述内层碳化室的一侧进料口与所述热裂解炉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内层碳化室的底部安装有微波发生器,所述热风环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热裂解炉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密封冷却装置的进料口与所述微波碳化装置的出料口相连通,且在所述密封冷却装置的进料口前外接有惰性气体的进风管道。利用裂解反应产生的高温气体对进入到内层碳化室内的炭黑进行加热,同时利用微波发生器作为热源对裂解炭黑进行加热碳化处理,实现炭黑的充分高效碳化加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轮胎热裂解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旧轮胎裂解碳化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废旧轮胎的热裂解技术是轮胎在缺氧或者惰性气体存在的条件下将废旧轮胎的橡胶高分子在特定的温度下裂解为裂解气、裂解油和裂解炭黑,产生的裂解气是废旧轮胎热解的能量来源,产生的油品和炭黑为废轮胎热解的主要产物。
废旧轮胎的热裂解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分连续式裂解处理技术和间歇式裂解处理技术。无论是连续式裂解处理技术还是间歇式裂解处理技术,其裂解的温度均不足以达到完全分解炭黑中的碳氢组分,从而导致裂解炭黑的深加工性能差的缺陷,如果单纯的提高轮胎裂解温度,则会影响裂解气和裂解油的产生;另外,目前的废轮胎热裂解主要停留在炼油阶段,裂解温度在400℃左右,无法达到炭黑碳化的目的。
碳化又称干馏、炭化、焦化,是指固体或有机物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的反应过程或加热固体物质来制取液体或气体(通常会变为固体)产物的一种方式。常用的碳化加工多采用电炉加热的方式,需要高纯度氮气环境相匹配,设备庞大而复杂,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调温困难、热效率低、能耗大的缺点。
另外由于炭黑温度较高,炭黑从碳化装置中排出进入储存装置或输送装置时会进入空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旧轮胎裂解碳化冷却系统,在保证裂解油、裂解气等正常产生的同时,实现裂解炭黑的碳化深加工,提高炭黑的碳化品质。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废旧轮胎裂解碳化冷却系统,包括热裂解炉、微波碳化装置和密封冷却装置,所述微波碳化装置为由外层壳体和内层碳化室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外层壳体与内层碳化室之间形成热风环道,所述内层碳化室的一侧进料口与所述热裂解炉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内层碳化室的底部安装有微波发生器,采用所述微波发生器作为热源对所述内层碳化室内部的裂解炭黑进行碳化反应处理,所述热风环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热裂解炉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密封冷却装置的进料口与所述微波碳化装置的出料口相连通,且在所述密封冷却装置的进料口前外接有惰性气体的进风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微波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有若干个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端与安装在所述内层碳化室底壁内侧的加热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热裂解炉的出风口处设置有裂解气收集装置,所述裂解气收集装置的热风口与所述热风环道的进风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微波碳化装置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热风环道相连通的尾气处理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管道用于向所述密封冷却装置内部充入氮气。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冷却装置采用列管式换热冷却。
更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冷却装置内部设置有螺旋送料叶片。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冷却装置的末端顶部设置有出风口,在其末端底部设置有炭黑出料口。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克林泰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克林泰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883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