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传输带状线结构及PCB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421967.8 | 申请日: | 2019-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676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源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1/02 | 分类号: | H05K1/02;H05K1/03;H05K1/09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徐胭脂 |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传输 带状线 结构 pcb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速传输带状线结构及PCB板,二者均包括上金属层和下金属层,上金属层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一介质基层,下金属层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二介质基层,第一介质基层和第一介质基层之间布有带状信号走线,第一介质基层与第二介质基层之间为空气层;带状信号走线位于所述的空气层中;带状信号走线的上端面贴合设置在第一介质基层的下端面上,带状信号走线的下端面贴合设置在第二介质基层的上端面上;第一介质基层与第二介质基层,均采用FR4介质基层。本实用新型用于提高带状线传输信号的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务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传输带状线结构及PCB板。
背景技术
对于服务器架构而言,随着下一世代PCIe Gen5.0、PAM4 56G的来临,IC 芯片业者定义了对PCB材质损耗的基本要求作为PCB材质选择依据。在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将迈入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高速的数据传输与巨量带宽的需求,高速信号传输设计愈来愈为重要。
在PCB(印刷电路板)中,PCB传输线主要有两种形式:微带线(Microstrip) 与带状线(Stripline)。其中带状线是PCB内层走线。目前,大多数商用PCB 板材通常是选择一种叫FR4的复合物作为带状线的介质基层(该复合物由环氧树脂与玻璃布制成)。
图1为现有技术中标准型FR4带状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现有的该FR4带状线结构,采用标准的三明治结构:由两个金属带1’、第一FR4 介质基层2’、第二FR4介质基层4’和两个带状信号走线3’构成,其中,两个金属带1’之间利用第一FR4介质基层2’和第二FR4介质基层4’包覆中间的带状信号走线3’。当带状信号走线3’中传递信号时,电磁场分布呈现环绕式辐射于两金属带1’之间,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信号传递的速度(TD)。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速传输带状线结构及PCB板,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速传输带状线结构及 PCB板,用于提高带状线传输信号的速率。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速传输带状线结构,包括上金属层和下金属层,上金属层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一介质基层,下金属层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二介质基层,第一介质基层和第一介质基层之间设有带状信号走线,其中:
第一介质基层与第二介质基层之间为空气层;
带状信号走线位于所述的空气层中;
带状信号走线的上端面贴合设置在第一介质基层的下端面上,带状信号走线的下端面贴合设置在第二介质基层的上端面上;
第一介质基层与第二介质基层,均采用FR4介质基层。
进一步地,第一介质基层的介电常数Er3等于或大于第二介质基层的介电常数Er1。
进一步地,所述带状信号走线的横截面呈矩形或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带状信号走线的横截面呈梯形,该梯形的上底的长度为W2、下底的长度为W1、高为T1;两所述带状信号走线间的线距为S;
其中,W1的取值范围为5mil~6.5mil,W2的取值范围为4.2mil~5.8mil, S的取值范围为6mil~7mil。
进一步地,H3=12mil,H2=1.2mil,H1=4mil,Er3=4.2,Er2=1,Er1=3.8, W1=5.0mil,W2=4.3mil,S=6.0mil,T1=1.2mil,其中H3、Er3分别为第一介质基层的高度及介电系数,H2、Er2分别为空气层的高度及介电系数,H1、Er1 分别为第二介质基层的高度及介电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219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