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铬污染土壤修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65054.1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792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夏梦莲;雷学文;董欢;林盛强;陈嘉辉;赵涵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08;B09C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姜展志 |
地址: | 430081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土壤 修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铬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包括电解槽、集水槽、水泵和喷头,电解槽的槽口朝上,其内间隔设有两个电极,电解槽内靠近两个电极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吸附件,吸附件用以吸附铬离子,电解槽内盛装有铬污染土壤,两个电极与置于电解槽外的交流电源的两极分别电连接,电解槽下端设有排水孔,且在排水孔处设有过滤件,排水孔与集水槽内部连通,集水槽中盛装有微生物菌液,水泵的进水口与集水槽内部连通,水泵的出水口与喷头的进水口连通,喷头设置于电解槽的上方,且其喷孔朝下,以向电解槽内喷淋微生物菌液。其可加速铬污染土壤修复速度,且修复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铬污染土壤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铬被广泛的应用于电镀、制革、冶金、木材防腐等行业,越来越多的铬渣被排入土壤中,铬在土壤中最常见、最稳定的为Cr3+和Cr6+两种,其中C6+的毒性是Cr3+的100倍,而且Cr6+具有高的流动性、可溶解性,不易被土壤所吸附,另外Cr6+对生物系统有毒性作用,可以导致生物体突变和致癌。因此,修复Cr6+污染土壤刻不容缓。
目前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技术有物理技术、化学淋洗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等,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修复费用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的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利用微生物修复Cr6+污染土壤是解决铬污染的一种有效的环境友好策略。目前已经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多种耐铬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假单胞菌、链霉菌属球菌等都已经被应用于铬污染土壤的修复,但独立的微生物修复方法还不能达到理想的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修复效果好,且修复效率高的铬污染土壤修复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铬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包括电解槽、集水槽、水泵和喷头,所述电解槽的槽口朝上,其内间隔设有两个电极,所述电解槽内靠近两个所述电极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吸附件,所述吸附件用以吸附铬离子,所述电解槽内盛装有铬污染土壤,两个所述电极与置于所述电解槽外的交流电源的两极分别电连接,所述电解槽下端设有排水孔,且在所述排水孔处设有过滤件,所述排水孔与所述集水槽内部连通,所述集水槽中盛装有微生物菌液,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集水槽内部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喷头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喷头设置于所述电解槽的上方,且其喷孔朝下,以向所述电解槽内喷淋微生物菌液。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既通过微生物菌液对铬污染土壤中的Cr6+进行处理,另外通过交流电的阴阳极的周期性变换使得铬离子处于可交换态,同时通过在电极附近设置吸附件,且在铬离子移动至靠近两个电极时由吸附件对铬污染土壤中铬离子Cr6+、Cr3+进行吸附,如此加速铬污染土壤修复速度,其修复效果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极为片状,且两个所述电极分别贴置于所述电解槽内侧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将电极设为片状如此可以增加电极的比表面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吸附件为片状或板状,两个所述吸附件分别贴置在所述电解槽的内侧壁上,并将两个所述电极分别夹设对应所述吸附件与电解槽内侧壁之间,如此使得移向电极的铬离子在靠近电极时均会经过吸附件并由吸附件进行吸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吸附件为活性炭纤维包。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吸附效果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孔设有多个,且多个所述排水孔均设置在所述电解槽的底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便于水解槽内的微生物菌液迅速的排出至集水槽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650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