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2178245.4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68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赵治辉;戴强;刘新;付涛;艾涛;魏宁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0K1/0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车架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电动汽车的电池包易被飞石或者路面凸起会撞击造成损伤的问题。汽车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电池包,本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本体,所述电池包位于本体的后方,所述本体的后端底部具有向下凸出的凸起,所述凸起呈长条状且沿车身的左右方向延伸,沿车身竖直方向,所述凸起的底部低于所述电池包的底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不好的路况时,产生的飞石或者路面凸起会先撞击到副车架上的凸起,不会碰到电池包,从而起到对电池包保护的作用,避免了损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性、操控性、乘坐舒适性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副车架作为底盘安装的基体,为动力总装、转向、悬架系统等提供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安装点,过滤、衰减地面传递给车身的震动。
而随着石油资源的紧缺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已然成为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中,电池包是为汽车行驶的动力来源,电池包的体积一般都较大,因此,现有的电动汽车中,副车架均是作为常规部件使用,而电动汽车的电池包一般均又是简单布置在车身的下方位于副车架的后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不好的路况时,产生的飞石或者路面凸起会撞击到电池包,造成电池包的损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副车架能够起到保护电池包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汽车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电池包,本前副车架结构包括固定在车身上的本体,所述电池包位于本体的后方,所述本体的后端底部具有向下凸出的凸起,所述凸起呈长条状且沿车身的左右方向延伸,沿车身竖直方向,所述凸起的底部低于所述电池包的底部。
本前副车架结构通过改进设计,通过在本体的后端底部处设置向下凸出的凸起,凸起呈长条状且沿车身的左右方向延伸从而在宽度上能够覆盖阻挡整个电池包,同时凸起的底部又是低于电池包的底部的,因此,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不好的路况时,产生的飞石或者路面凸起会先撞击到副车架上的凸起,不会碰到电池包,从而起到对电池包保护的作用,避免了损伤。
在上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中,所述凸起远离电池包的一侧侧壁上具有若干凸出的凸条,若干凸条沿凸起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凸条的底部与凸起的底部齐平。凸条的设置,增加了凸起的整体强度,受到飞石或者路面凸起撞击不易变形,能够很好的起到保护电池包的作用。
在上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中,所述凸条与凸起的侧壁之间圆滑过渡。通过上述设置,便于成型。
在上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中,所述本体包括后横梁、上前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后端,所述上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左纵梁和右纵梁前端的上侧,所述后横梁、上前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之间合围形成框状结构,所述凸起设置在后横梁上且沿后横梁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上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中,所述上前横梁的两端还设有用于安装稳定杆的安装架。在上前横梁上直接继承了用于安装稳定杆的安装架,合理的利用空间,能够满足电动车复杂的布置空间需求。
在上述的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中,所述本体还包括下前横梁,所述下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前端下侧,所述上前横梁、下前横梁、左纵梁以及右纵梁之间合围形成框状结构,所述上前横梁的两端以及下前横梁的两端均开设有用于转向器安装的安装孔。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增加了整个副车架的强度,满足副车架自身的强度、疲劳、动刚度、静刚度、模态及碰撞要求。同时又在副车架的上前横梁和下前横梁上集成了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孔,合理的利用空间,能够满足电动车复杂的布置空间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782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