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垃圾分类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078904.7 | 申请日: | 2019-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960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庞梦情;何汇洋;李琛;李倩文;孔磊;李园园;娄慧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5G65/40 | 分类号: | B65G65/40 |
| 代理公司: | 郑州银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58 | 代理人: | 周游 |
| 地址: | 454002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垃圾 分类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垃圾分类系统,包括机架、上料桶、送料器、分类集料器及控制系统,机架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框架结构,上料桶、送料器及分类集料器均嵌于机架内并沿机架轴线自上而下分布,上料桶通过送料器与分类集料器连通,控制系统与机架外侧面连接并分别与上料桶、送料器、分类集料器电气连接,其分类方法包括设备组装,垃圾识别分类及垃圾分类收集等三个步骤。本实用新型结构集成化模块化程度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设备安装、使用及维护的便捷性和环境适应性腔,并有助于降低垃圾分类回收作业成本;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垃圾分离处理的精确性,实现根据垃圾形状、材质对垃圾进行集中分类处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垃圾分类系统,属垃圾分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垃圾分离作业中,主要是通过配备多个专用垃圾桶,然后由人工将相应垃圾投放或分拣到相应材质垃圾存放专用垃圾桶中,从而达到垃圾分类的目的,虽然可以满足垃圾分离的需要,但垃圾分类作业效率低下,分类精度差,且对含水量高的垃圾分类能力差,无法有效满足垃圾高效分类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垃圾分类中,当前虽然也开发了多种垃圾分类设备,但这些分类设备往往结构复杂,垃圾分类识别能力差,且在分类运行中也无法有效对含水量高的垃圾进行有效处处理,如专利申请号为“201811183378.4”的“一种垃圾分类处理装置、系统和方法”及专利申请号为“201910469301.1”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均不同程度存在以上问题,同时该类垃圾分类系统结构复杂,集成化、模块化不足,占地面积大,从而导致垃圾分类设备运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也严重制约了垃圾分类作业的工作效率和成本。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垃圾分类系统及使用方法,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高效垃圾分类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效垃圾分类系统,包括机架、上料桶、送料器、分类集料器及控制系统,机架为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的框架结构,上料桶、送料器及分类集料器均嵌于机架内并沿机架轴线自上而下分布,上料桶通过送料器与分类集料器连通,控制系统与机架外侧面连接并分别与上料桶、送料器、分类集料器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料桶包括桶体、拨叉、驱动电机、定向麦克风、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透视机构及CCD摄像头,所述桶体为与机架同轴分布的倒置圆台结构,上端面设至少一个加料口,下端面设一个与桶体同轴分布的出料口,并通过出料口与送料器连通,所述拨叉至少三个,环绕桶体轴线均布在桶体内并沿桶体轴线自上而下分布,所述拨叉后端面通过驱动电机与桶体侧壁内表面连接且轴线与桶体轴线垂直并相交,所述拨叉为“山”字形结构,其长度为桶体内径的1/2—2/3,宽度为桶体内径的1/3—2/3,且沿桶体轴线自上而下分布的相邻两个拨叉间间距为拨叉最大宽度的1.5—2倍,所述定向麦克风、振动传感器数量与拨叉数量一致,每个拨叉前端面对应的桶体侧壁内表面设一个定向麦克风,且定向麦克风与拨叉轴线相交并与拨叉轴向呈0°—60°夹角,每个拨叉后端面均设一个振动传感器,且振动传感器与拨叉同轴分布,所述湿度传感器至少两个,沿桶体轴线自上而下均布在桶体侧壁内表面,所述透视机构及CCD摄像头均至少一个,嵌于桶体侧壁内表面,并与桶体轴线相交并呈30°—90°夹角,所述驱动电机、定向麦克风、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透视机构及CCD摄像头均与控制系统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拨叉包括承载底板、金属拨棒,其中所述承载底座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板状结构,其后端面与驱动电机连接,前端面与三条金属拨棒垂直连接,所述金属拨棒沿承载底板轴线均布且位于承载底板中点位置的金属拨棒长度为承载底板两侧位置金属拨棒长度的1.1—2倍,且金属拨棒直径为3—15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的透视机构为X光透视、电磁波透视、超声波透视中的任意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789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