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升降功能的防护车梯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071179.0 | 申请日: | 2019-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818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 发明(设计)人: | 杨桂林;马浩;王攀;王拾军;郑玉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P3/00 | 分类号: | B60P3/00;B60R3/00;B60M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鄢亚东 |
| 地址: | 074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升降 功能 防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防护车梯,包括:作业平台,其包括框体以及设置在框体内的可升降的底板;车梯框架,其包括连杆;前端相邻连杆之间以及后端相邻连杆之间,设置多个沿连杆纵向排布的撑杆,上下撑杆之间设置三角架,前后相连连杆之间设置多个剪刀撑结构;底盘,其设置在车梯框架的底端,底盘包括与车梯框架底端适配的第一支撑框,第一支撑框底端的边角处设置与铁轨适配的滚轮;第一支撑框两侧对称设置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的支撑板,支撑板的中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抵顶支撑板并连接到剪刀撑结构中部连接点处的顶杆。本实用新型使得车梯的作业高度可调,避免了人力的消耗,同时更加安全稳固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网检修车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防护车梯。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八横八纵铁路网模式已逐步形成,从客货共线的普速铁路,到目前的高速铁路,中国列车的运行时速在不断的刷新。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作业均采用车梯进行接触网设备安装、悬挂调整,接触网作业过程中车梯投入数量多、使用频率高。接触网作业使用车梯一般低于接触线高度200mm,为保证上部作业人员操作方便,普速铁路接触网作业使用车梯高度一般为5800mm,高速铁路接触网作业使用车梯高度一般为5100mm。但从浩吉铁路施工现状来看,隧道内隧道外交叉施工,隧外高度5750mm,隧内高度5500mm,高差过大。由于车梯是固定式高度,施工过程中需要不停的更换车梯,导致现场施工极其繁琐,不仅影响施工效率,同时还有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隐患,尤其是在既有线要点施工时,车梯上道控制严格化,施工时间短,现有车梯极其影响施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防护车梯,使得车梯的作业高度可调,避免了人力的消耗,同时更加安全稳固可靠。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防护车梯,包括:
作业平台,其包括框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框体内的可升降的底板。
车梯框架,其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板底端边角处的连杆,所述连杆与底板的夹角设置为110-120度;前端相邻所述连杆之间以及后端相邻所述连杆之间,设置多个沿所述连杆纵向排布的撑杆,上下所述撑杆之间设置三角架,前后相连所述连杆之间设置多个剪刀撑结构。
底盘,其设置在所述车梯框架的底端,所述底盘包括与所述车梯框架底端适配的第一支撑框,所述第一支撑框底端的边角处设置与铁轨适配的滚轮;所述第一支撑框两侧对称设置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中部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抵顶所述支撑板并连接到所述剪刀撑结构中部连接点处的顶杆。
优选的是,所述框体包括边角处设置的竖杆、连接在相邻竖杆之间的横杆以及位于所述横杆中部并置于所述横杆下方的伸缩杆,所述竖杆与所述横杆连接的一侧设置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多个纵向排布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横杆的外径适配,所述横杆底端以及顶端的分别设置与所述定位孔适配的固定件。
优选的是,所述可升降底板的具体结构为:所述底板包括固定板和升降板,所述固定板的顶端设置多个连接在所述升降板底端的气缸。
优选的是,所述剪刀撑结构设置2-3个,所述顶杆连接至从上之下排列的第一个所述剪刀撑结构中部的连接点处。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板的尺寸与所述第一支撑框的尺寸适配,一侧所述支撑板的内侧设置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框内的第二支撑框,所述第二支撑框向下倾斜20-30度,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框支撑相对设置的所述支撑板时,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框上的一端低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所在的平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711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