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料电池控制装置、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942330.7 | 申请日: | 2019-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88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李丹;魏长河;秦志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8/04007 | 分类号: | H01M8/04007;H01M8/04089;H01M8/0432;H01M8/04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王晓霞 |
| 地址: | 1022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控制 装置 车辆 | ||
本公开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控制装置、车辆。该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与车辆的VCU连接;第一继电器~第N继电器,分别与车辆的低压电源连接,并且,控制器分别通过车辆的燃料电池系统中的第一器件~第N器件一一对应地与第一继电器~第N继电器连接。其中,控制器用于若接收到VCU发送的触发信号,则控制第一继电器~第N继电器接合,以使第一器件~第N器件由低压电源供电。其中,第一器件~第N器件设置在热管理系统、电堆单体监控系统、氢气循环系统、空气进气系统中的至少两个系统中。这样就减少了不同系统之间的通信线束,缩短了通信时间,降低了CAN总线传输的负载率及误码率,同时也为整车节省了空间。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燃料电池的控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控制装置、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燃料电池车辆主要是采用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相结合的混合动力模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和控制必须保证动力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动力性及安全性,因此燃料电池系统的控制方式至关重要,对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安全和寿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燃料电池客车以氢气为燃料,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来生成电能,产物只有水,被认为是解决目前汽车领域能源危机的理想方法。目前质子交换膜的燃料电池车辆已经在全球慢慢崛起。控制系统是燃料电池系统的大脑和指挥官,负责输出指令来控制它的工作模式,包括启动、怠速、停机等,根据不同的工作状态来控制电堆内氢气和氧气的温度、压力、流量等,来持续稳定的输出整车需求的功率,并监测燃料电池系统的运行情况。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氢气和氧气的输入以及压力、温度等参数来控制系统内部的电化学反应,是基于电堆单体监测、空气进气系统、氢气循环系统、氢气安全监测系统和热管理系统的多维控制。电堆单体监测主要是监测电堆内每一片电池的电压、温度等参数;空气进气系统需要控制空压机供气与入堆流量、压力、温度等;氢气循环系统主要监测减压阀和氢气入堆压力等;热管理系统主要是监测电堆的进出口水温,以及冷启动问题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线路简单的燃料电池控制装置、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燃料电池控制装置,包括:
控制器,与车辆的VCU连接;
第一继电器~第N继电器,分别与车辆的低压电源连接,并且,所述控制器分别通过所述车辆的燃料电池系统中的第一器件~第N器件一一对应地与第一继电器~第N继电器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用于若接收到所述VCU发送的触发信号,则控制第一继电器~第N继电器接合,以使第一器件~第N器件由所述低压电源供电。
其中,第一器件~第N器件设置在热管理系统、电堆单体监控系统、氢气循环系统、空气进气系统中的至少两个系统中。
可选地,第一器件~第N器件包括以下中的一者或多者:
空气进气系统中的空气流速传感器和空气进口温度传感器、电堆单体监控系统中的单体监测仪、热管理系统中的三通阀。
可选地,所述低压电源为所述车辆的蓄电池。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包括触发接口和第一信号接口~第N信号接口,所述触发接口与VCU连接,第i信号接口与第i继电器的输入端口连接,第i器件通过第i继电器的输出端口连接所述低压电源,所述控制器用于若所述触发接口接收到VCU发送的触发信号,则控制第一信号接口~第N信号接口输出预定电压。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包括常电接口,所述常电接口与所述低压电源连接,以使所述控制器由所述低压电源供电。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电源引入继电器,所述控制器还包括互相连接的引入电源接口和滤波稳压器,氢气循环系统中的氢气喷射阀经由所述引入电源接口,依次通过所述滤波稳压器和所述电源引入继电器与所述低压电源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423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