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阻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70736.9 | 申请日: | 2019-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47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吴瑞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瑞祺 |
主分类号: | E01F13/12 | 分类号: | E01F13/12 |
代理公司: | 太原景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13 | 代理人: | 郑景华 |
地址: | 036002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阻拦 | ||
本实用新型车辆阻拦器,属于车辆安全防护领域;提出一种反应迅速、效果明显的防止车辆碰撞的车辆阻拦器;技术方案为:车辆阻拦器,包括:阻车底板、阻车挡板、转动轴、减速器、电机和光幕传感器;阻车底板为板状结构,阻车底板上设置有若干槽孔,阻车底板水平固定于地面,阻车底板的每个槽孔内均设置有阻车挡板,阻车挡板为板状结构,阻车挡板可在槽孔内活动,若干阻车挡板下方水平设置有转动轴,且转动轴可相对于自身中轴转动,若干阻车挡板与转动轴固定连接,转动轴可带动阻车挡板转动,转动轴一端与减速器同轴固定连接,减速器与电机相连,阻车底板前方的地面上设置有光幕传感器;电机和和光幕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气连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车辆阻拦器,属于车辆安全防护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道路上车辆阻拦器一般采用升降柱,具有美观大方、拦车效果好的优点,但是结构复杂、不便于维修和保养、故障率较高。另外,升降柱运行缓慢,升降柱下降后,从司机角度已经无法看到,但是升降柱依然较高,此时车辆通过经常剐蹭底板。
另外,停车场不适合安装如此复杂的阻拦装置,因此停车场目前缺少防止车辆碰撞的阻拦器,一旦车辆行驶失误,经常剐蹭其他车辆,导致两辆车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反应迅速、效果明显的防止车辆碰撞的车辆阻拦器。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车辆阻拦器,包括:阻车底板、阻车挡板、转动轴、减速器、电机和光幕传感器;所述阻车底板为板状结构,所述阻车底板上设置有若干槽孔,所述阻车底板水平固定于地面,所述阻车底板的每个槽孔内均设置有阻车挡板,所述阻车挡板为板状结构,所述阻车挡板与槽孔形状一致,所述阻车挡板可在槽孔内活动,若干所述阻车挡板下方水平设置有转动轴,且所述转动轴可相对于自身中轴转动,若干所述阻车挡板与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可带动阻车挡板转动,所述转动轴一端与减速器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减速器与电机相连,所述阻车底板前方的地面上设置有光幕传感器;所述电机和和光幕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气连接。
所述车辆阻拦器还包括行程开关SQ1和行程开关SQ2,所述行程开关SQ1安装于阻车底板上所述阻车挡板翻转后可抵触行程开关SQ1,所述行程开关SQ2安装于阻车底板上,所述阻车挡板水平设置时,所述阻车挡板可抵触行程开关SQ2。
所述控制器包括:中间继电器KA1、中间继电器KA2、中间继电器KA3和开关电源;所述光幕传感器电源两端与开关电源输出端相连,所述光幕传感器信号输出端串联中间继电器KA3线圈后与开关电源负极相连,所述中间继电器KA1的第一常开触点、常开按钮SB1和中间继电器KA2的常开触点并联后依次与开关电源、中间继电器KA1线圈和中间继电器KA3第三常闭触点串联形成闭合电路,所述中间继电器KA1常开触点一端与开关电源正极连接,中间继电器KA1常开触点另一端依次行程开关SQ1、电机和中间继电器KA3第一常闭触点串联后连接开关电源负极,所述常开按钮SB2一端与开关电源正极连接,常开按钮SB2另一端依次与行程开关SQ2、中间继电器KA3线圈串联后与电机和中间继电器KA3第一常闭触点连接点出相连,所述中间继电器KA3第二常开触点一端与电机和行程开关SQ1连接点相连,中间继电器KA3第二常开触点另一端连接开关电源负极。
所述阻车底板两端均设置有底座,所述转动轴通过轴承与底座连接。
所述阻车挡板翻转45°至75°。
所述阻车底板和阻车挡板在水平状态时与地面齐平。
所述阻车底板上端面上固定有反光贴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采用阻车挡板,通过翻转方式,具有动作迅速,对车辆底盘损伤较小的优点。
二、本实用新型采用光幕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车辆后快速抬升,防止碰撞其他车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瑞祺,未经吴瑞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707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