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1777595.6 | 申请日: | 201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821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朱彦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3/02 | 分类号: | B62B3/02;B62B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李丹 |
地址: | 10007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建筑 内部 垃圾 转运 小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容器,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包括由顶板、底板和四周侧板围合而成的箱形结构车身、设置在车内的漏斗以及设置在车底的车轮;车身顶板上表面设置有吊耳;车身一侧板外部设置有把手;车身一侧板的下部开设有侧卸料口,侧卸料口上设置有与侧卸料口相匹配的侧卸料口盖板。本实用新型中,小车进出建筑方便,容量大,移动及吊运方便省力,显著降低了工人转运建筑垃圾的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中,建筑垃圾通过漏斗进入小车,装车时的扬尘被限制在车内,可避免扬尘影响工人健康;本实用新型中,小车车板强度高,不会被建筑垃圾撑破而伤及工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容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
背景技术
建筑内部的施工场地,如楼房各层、地下室和地库顶板等施工场地,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建筑垃圾。
建筑内部的施工,相较于开放场地,破拆操作较少,而打孔/切割操作较多,所产生的建筑垃圾通常比较破碎,以混凝土碎块为主,鲜见大块的建筑垃圾。
工地上常用的斗车/装载机很难进出建筑内部。目前清理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主要依靠工人清扫,然后用编织袋收集。清扫及装袋过程中扬尘严重,对工人健康不利,且装满建筑垃圾的编织袋十分沉重,靠工人拖拽搬运十分费力。此外,编织袋容量较小,强度不高,不仅需要分多次进行转运,加大工人工作量,还有可能在转运过程中破裂,对工人造成人身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
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用编织袋运出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劳动强度大,扬尘严重,且存在编织袋破裂伤及工人的危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包括封闭式车身、设置在车内的漏斗和设置在车底的车轮;
所述车身为由顶板、底板和四周侧板围合而成的箱形结构,顶板上表面设置有吊耳;车身的一侧板下部开设有侧卸料口,侧卸料口上设置有与侧卸料口相匹配的侧卸料口盖板;
所述漏斗包括上下连通的进料漏斗与卸料漏斗;
所述进料漏斗开口朝上设置,所述进料漏斗开口设置在车身的顶板上与开口匹配的洞内,且进料漏斗开口边沿与车身的顶板固定连接;
所述卸料漏斗开口朝下设置,所述卸料漏斗的咀部与所述进料漏斗的咀部固定连接,所述卸料漏斗的开口边沿贴靠车身的侧板设置,且与车身的侧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车身的一侧板外部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为U形,所述把手两脚与车底的间距相等,所述把手两脚与车身的侧板铰接连接,铰接销轴与把手所在的侧板平行,且与车底平行。
进一步,所述把手所在的侧板的宽度不超过860mm。
进一步,所述车轮为自锁式万向轮。
进一步,所述车身的侧板、底板和顶板均为钢板,所述车身的顶板厚度不小于3mm。
进一步,所述吊耳包括两个倒U形的圆钢吊耳,所述吊耳对称设置在车身的顶板上表面上,吊耳两脚与车身的顶板穿孔塞焊连接。
进一步,所述侧卸料口为矩形,所述侧卸料口底边与车身的底板上表面共面,且底边两端与车身的侧棱接触设置。
进一步,所述侧卸料口盖板底部通过不锈钢合页与车身的底板铰接连接,顶部通过插销与车身的侧板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所述进料漏斗为圆漏斗,所述卸料漏斗为方漏斗。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建筑内部的建筑垃圾转运小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775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结构生产用行吊
- 下一篇:一种园林生态雨水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