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倒伞型自动收集落果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700695.9 | 申请日: | 2019-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461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孙宏;王旭伟;汤江武;王礼一;姚晓红;李园成;吴逸飞;沈琦;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A01D46/00 | 分类号: | A01D46/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陈辉 |
| 地址: | 310016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倒伞型 自动 收集 落果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倒伞型自动收集落果装置,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包括底座、第一骨架杆以及第二骨架杆,第一骨架杆和第二骨架杆固定连接在底座上并呈射线状均布形成倒雨伞状的收集室,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设于相邻第一骨架杆或第一骨架杆与第二骨架杆或相邻第二骨架杆之间,第一骨架杆或第二骨架杆上设有缓冲环,缓冲环向靠近收集室的中心轴线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用于引导落果汇集到收集室内,缓冲环朝向果树的侧面设有反光膜,用于提高果树光合作用效率。缓冲环设有多个,多个缓冲环在重力方向上层层分布,用于缓冲接收掉落在不同位置的落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倒伞型自动收集落果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水果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果品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水果产业已成为种植业中位列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产业。从1993年至今,中国果品总面积和总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果园收获作业具有劳动强度大、季节性较强的特点,目前国内收获技术停留在人工捡拾作业水平。人工收获的缺点很明显,随着农业劳动力不足,果农的劳动成本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偏低。同时如果是规模种植果园,成熟果实因为捡拾不及时、不集中,在果园遍地丢弃或腐烂,不符合清洁果园建设,也给果园带来病菌温床,将会给种植户带来很大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收集落果,且能减少落果在掉落过程中的损坏的一种倒雨伞型自动收集落果装置。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倒伞型自动收集落果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有第一骨架杆以及第二骨架杆,所述第一骨架杆设有多根,所述第二骨架杆设有两根,多根所述第一骨架杆与两根第二骨架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座上并呈射线状均布形成倒雨伞状的收集室,两根所述第二骨架杆相邻设置,相邻所述第一骨架杆之间连接有用于固定第一骨架杆的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骨架杆与所述第二骨架杆之间也通过第一固定杆连接,两根所述第二骨架杆之间可拆卸连接有第二固定杆,两根所述第二骨架杆之间还滑动连接有阻拦网,所述第一骨架杆或第一固定杆靠近收集室中心轴线的一侧的上方设有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二骨架杆或第二固定杆靠近收集室中心轴线的一侧的上方设有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可拆卸连接形成呈圆环形的缓冲环,所述第一缓冲件与第一骨架杆或第一固定杆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缓冲件与第二骨架杆或第二固定杆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缓冲环向靠近收集室的中心轴线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用于引导落果汇集到收集室内,所述缓冲环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缓冲环在重力方向上层层分布,用于缓冲接收掉落在不同位置的落果。
当需要使用本实用新型装置时,将第二固定杆从第二骨架杆上拆卸下来,然后将本实用新型装置向果树树干方向推动,使得果树树干位于两根第二骨架杆之间,最后将第二固定杆装回两根第二骨架杆之间,并且将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也拼接成缓冲环。当果树上的果实掉落下来时,因缓冲环本身的弹性作用以及第一弹性件的弹性缓冲作用,落果的损伤小。落果从上一层的缓冲层掉落到下一层的缓冲层,最后掉落到收集室底部,多层缓冲环的设置可多次将落果本身所具的重力势能转换得到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落果所受到的来自缓冲环的反作用力小,损伤小。当收集室内的落果收集到的数量或收集室收集落果的时间达到限定时,从下至上拆卸第二固定杆,并且每拆卸一根第二固定杆就将阻拦网向上拉防止落果从两根骨架杆之间掉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骨架杆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二固定杆与第二骨架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两端均设有第一固定凹槽,所述第一固定凹槽内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包括平直部、固定部以及螺帽,所述固定部设置于平直部与螺帽之间,所述平直部与固定部外表面均设有外螺纹,所述平直部的直径不变,所述固定部越靠近螺帽直径越大,所述平直部与固定部连接处固定部的直径与平直部相同,所述第一固定凹槽的槽壁分裂成彼此不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第一滑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7006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