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自动收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07866.3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77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俞卫刚;孙云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47/74 | 分类号: | B65G47/74;B09B3/00;B30B9/30;B01D4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常亮 |
地址: | 2151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自动 收集 系统 | ||
一种垃圾自动收集系统,水平输送管道远离楼宇的一端处竖直向上设置有进气阀门,竖向输送管道和水平输送管道连通处启闭式有控制阀门,竖向输送管道上连通设置有投放口,开启进气阀门和控制阀门,风机驱使固体和液体垃圾进入垃圾分离装置内以及气体垃圾进入废气处理装置内,防堵装置包括固定块和至少两根套管,固定块固定连接于一套管端部,套管之间套设且卡接,改变套管之间长度带动固定块可移动连接于水平输送管道内。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易于控制,垃圾收集效果好;防止垃圾横向堵塞,提高运输效率;垃圾不与外界接触,没有不良气味泄露,安全环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自动收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自动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收集和处理问题早已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的高速发展也生产出大量的垃圾,垃圾所产生的恶臭也是让人无法忍受。
目前居民生活垃圾收集方式普遍以混合收集为主,而且大多数场所的垃圾收集仍然使用人工收集的方式,人们需要将垃圾投放到室外的垃圾桶内,然后工作人员将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最后送至垃圾处理厂填埋或者焚烧。上述方式收集垃圾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经济效益低。同时,有部分人会破开垃圾袋,回收一些如易拉罐、塑料瓶等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资,使得垃圾需要重新收集,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并存在进一步污染环境的隐患。
因此,针对目前大部分垃圾收集方式存在的缺点,需要提供一种垃圾自动收集系统,能够高效、经济地收集垃圾,尤其是如食物残渣、纸质垃圾等生活垃圾的收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自动收集系统,该垃圾自动收集系统操作简单,易于控制,垃圾收集效果好;防止垃圾横向堵塞,提高运输效率;垃圾不与外界接触,没有不良气味泄露,安全环保。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包括用于对垃圾进行输送的垃圾输送装置、用于对垃圾进行分离的垃圾分离装置、用于提供负压动力的风机、用于净化废气的废气处理装置和用于垃圾收集的垃圾收集装置,所述垃圾分离装置分别与所述垃圾输送装置和所述废气处理装置连接,所述风机和所述垃圾分离装置分别位于所述垃圾输送装置的下方侧部,所述风机分别与所述垃圾分离装置和所述废气处理装置连接,所述垃圾自动收集装置系统还包括防堵装置,所述垃圾输送装置包括若干个竖向输送管道和一水平输送管道,所述竖向输送管道竖向设置于楼宇或室外,所述水平输送管道横向设置于地下或地上,所述水平输送管道远离所述楼宇的一端处竖直向上设置有进气阀门,所述防堵装置位于所述水平输送管道末端处,所述竖向输送管道和所述水平输送管道连通且其连通处可启闭式连通有控制阀门,所述竖向输送管道上连通设置有呈竖向倒置梯形的投放口,所述水平输送管道另一端处与所述垃圾分离装置连通,开启所述进气阀门和所述控制阀门,所述风机驱使固体和液体垃圾进入所述垃圾分离装置内以及气体垃圾进入所述废气处理装置内,所述防堵装置位于所述水平输送管道末端处,所述防堵装置包括固定块和至少两根套管,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于一所述套管端部,所述套管之间套设且卡接,改变所述套管之间长度带动所述固定块可移动连接于所述水平输送管道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防堵装置还包括有插接块,所述插接块可上下启闭式连通于所述水平输送管道一端处且靠近所述固定块处,一所述套管远离所述固定块的一端处上弹性连接有弹珠且其穿设于相邻所述套管内,相邻所述套管上开设有与所述弹珠配合的弹珠孔,所述弹珠卡接于所述弹珠孔内。
作为优选的,一所述套管外壁上设置有延伸凸起,与之相邻所述套管内开设有延伸凹槽,所述延伸凸起滑移连接于所述延伸凹槽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投放口上安装有密码锁和/或电磁锁,所述投放口设置有用于清洗投放垃圾位置处的自动清洗喷头。
作为优选的,所述水平输送管道内侧底部且其延伸方向上开设有用于排除液体垃圾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向下凹陷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078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强散热LED防爆灯具
- 下一篇:基于反渗透膜的海水淡化设备及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