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工程智能监测报警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34936.7 | 申请日: | 2019-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58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赵健;桑硕;魏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健 |
主分类号: | E21F17/18 | 分类号: | E21F1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工程 智能 监测 报警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检测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隧道工程智能监测报警设备,包括两组基座,两组所述基座中位于左侧基座的左侧与隧道内底部的左侧螺接,两组所述基座中位于右侧基座的右侧与隧道内底部的右侧螺接,两组所述基座镜像分布,两组所述基座中位于左侧基座的右侧均匀设置有多组报警灯。该隧道工程智能监测报警设备,通过隧道内水滴落在推板顶部进而带动触发板与触发按钮接触,使得隧道工程智能监测报警设备便于对隧道内侧壁渗水进行实时监测,且适用于对隧道的全段监测,通过移动电机带动弧形板和遇水变色试纸的移动,使得隧道工程智能监测报警设备便于对隧道内顶部进行监测,且设备的成本较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隧道工程智能监测报警设备。
背景技术
隧道普遍存在于各种轨道交通、公路、采矿等领域;在轨道交通领域,由于当前轨道交通基本上都采用电力机车,以接触网或接触轨的方式向机车供电,当隧道渗水时就可能造成接触网或接触轨的短路,从而造成列车无法运行;在公路领域,渗水可能流淌到路面,造成汽车行车的安全隐患;在采矿领域,渗水可能造成供电线路的短路,给安全生产造成隐患,而且对于渗水点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有可能造成隧道的透水事故。一般的隧道渗水监测设备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隧道内壁拍照,并分析隧道的热成像图像以达到对隧道渗水监测的目的。目前市场上的隧道渗水监测设备成本较高,且不易于对隧道全段进行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工程智能监测报警设备,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的隧道渗水监测设备成本较高,且不易于对隧道全段进行监测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工程智能监测报警设备,包括两组基座,两组所述基座中位于左侧基座的左侧与隧道内底部的左侧螺接,两组所述基座中位于右侧基座的右侧与隧道内底部的右侧螺接,两组所述基座镜像分布,两组所述基座中位于左侧基座的右侧均匀设置有多组报警灯,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多组推板,所述推板下表面的中部与压缩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压缩弹簧的底端与基座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压缩弹簧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触发板,所述触发板的上表面与推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触发板的底部设置有触发按钮,所述触发按钮的底部与基座的底部螺接,所述触发按钮与报警灯电连接,所述隧道内顶部的左侧和右侧均与多组支撑柱的顶端固定连接,多组所述支撑柱的底端分别与两组导轨顶部的左侧和右侧固定连接,每组所述导轨的中部均与两组车轮的底部传动连接,相邻四组车轮中位于前侧的两组车轮的中部和位于后侧的两组车轮的中部均与第一转轴的外表面卡接,两组所述第一转轴中位于前侧的第一转轴的中部与从动齿轮的中部卡接,所述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相互啮合,所述主动齿轮的中部与第二转轴的一端卡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与移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电机的底部与支架的底部螺接,两组所述支架中位于左侧支架的右侧和位于右侧支架的左侧均与延长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延长杆的顶端与弧形板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弧形板镜像分布。
优选的,所述弧形板的半径与隧道的半径相适配,且弧形板的顶部开设有试纸槽,试纸槽内设置有遇水变色试纸,试纸的上表面与隧道内顶部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支架的截面形状为“凹”字形,且支架的宽度大于两组相邻导轨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多组所述支撑柱的长度分别与导轨上表面和隧道内顶部的距离相适配,且支撑柱表面设置有防锈镀层。
优选的,所述触发按钮、触发板和报警灯的数量相等,且多组触发按钮中位于左侧的每组触发按钮均与位于右侧的报警灯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推板为金属泡沫材料,所述触发板的下表面与触发按钮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1mm。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健,未经赵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349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