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桥头跳车后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09820.0 | 申请日: | 201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580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晋;毕崇祯;张小宁;左珅;崔新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交通学院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E01C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任欢 |
地址: | 25002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桥头 跳车后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桥头跳车后处理装置,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治理桥头跳车的装置价格昂贵,存在破坏路面结构的问题,具有不破坏路面结构的条件下,有效治理桥头跳车的有益效果,其方案如下:一种桥头跳车后处理装置,包括外管,外管埋设于地基中;内管,内管嵌套于外管中,且内管的一端能够与外界环境相通,且内管与外界相通的端部超过外管和地基侧面设置,内管和外管环向方向均开有孔口,内管相对于外管能够实现移动以实现内管和外管孔口的相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弱路基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桥头跳车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桥头跳车是公路运行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由于刚性桥台结构物与柔性路堤之间存在刚度差异,致使路桥过渡段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连接处两边发生了不均匀沉降,较大的沉降差形成台阶,从而引发桥头跳车病害。桥头跳车不仅使乘车舒适性得不到保证,而且行车安全性也大大降低。此外,桥头跳车会对桥梁的工作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车辆对路面和桥面将产生更强、更频繁的冲击作用,加速桥头路面及伸缩缝的破坏。
为了处理桥头跳车这一病害,现有工程实践采用了很多种施工技术和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不同之处,其中常用的传统方法有在桥头设置钢筋混凝土搭板、土工格室柔性搭板、复合地基等来处理,但现有的处理方法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存在如下的问题:
(1)设置桥头搭板路基处虽然没有明显的桥头跳车现象,但是伴随着二次沉降也会造成桥头跳车现象;
(2)采用土工格栅可以很大程度上治理桥头跳车现象,但是其价格昂贵,不具备经济效益;
(3)传统的注浆加固方法会破坏路面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桥头跳车后处理装置,能够在发生桥头跳车的时候,在不破坏路面结构的条件下,有效进行注浆来治理桥头跳车。
一种桥头跳车后处理装置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桥头跳车后处理装置,包括:
外管,外管埋设于地基中;
内管,内管嵌套于外管中,且内管的一端能够与外界环境相通,且内管与外界相通的端部超过外管和地基侧面设置,内管和外管环向方向均开有孔口,内管相对于外管能够实现移动以实现内管和外管孔口的相通。
上述的桥头跳车后处理装置,外管埋设于地基中,通过内管和外管的设置,常态下内管和外管孔口并不相通,可有效避免地基中土体颗粒进入内管造成堵塞,在发生桥头跳车后,移动内管使得内管和外管孔口相通,内管一端能够与外界环境相通即能够通过该内管端部向内管注浆,浆液通过孔口流向地基中,实现桥头跳车后的路基加固。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设置的所述孔口为第一孔口,内管第一孔口的开孔率为30%-50%。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设置的所述孔口为第二孔口,外管第二孔口的开孔率为50%-70%,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的直径相同,或者第一孔口的直径小于第二孔口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沿着其外周侧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两列所述的第二孔口,优选为3列,内管第一孔口同样设于内管的长度方向,这样浆液能够通过多列第二孔口流向外观周侧的地基中,提高地基加固的强度。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内管移动过程中发生错位,所述外管端部设有卡槽,所述内管内侧设有与卡槽配合的凸起以限定内管相对于外管的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卡槽设于固定件,固定件与外管固连,固定件起到填充外管和内管空间的作用,固定件可为橡胶件,固定件为设于外管周侧的环形件,固定件的外侧设有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和外管均为不锈钢钢管,部分所述内管和外管的孔口同一直线设置,便于后期对内管的移动,方便整体装置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交通学院,未经山东交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098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预弯成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面BOPP封口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