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RFID转印标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351774.3 | 申请日: | 2019-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060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和平;张龙鑫;罗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张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 代理公司: | 35240 泉州华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杜文娟 |
| 地址: | 362712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酸酯胶粘剂 吸湿层 转印 强度层 本实用新型 印刷内容 天线层 芯片层 锦纶 黏胶纤维层 富强纤维 热粘合层 棉花层 维纶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RFID转印标,包括印刷内容层,所述印刷内容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吸湿层,所述吸湿层包括黏胶纤维层、维纶层和棉花层,所述吸湿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RFID层,所述RFID层包括RFID电子标签芯片层和RFID电子标签天线层,所述RFID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强度层,强度层包括富强纤维层和锦纶层,强度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热粘合层。本实用新型在吸湿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了RFID层,且RFID层包括RFID电子标签芯片层和RFID电子标签天线层,从而达到了本转印标具有RFID功能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转印标不具有RFID功能,从而为人们的使用造成不便,限制了转印标应用范围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印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RFID转印标。
背景技术
RFID,射频识别,其原理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达到识别目标的目的,RFID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汽车晶片防盗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转印标是物品上的标签,而现有的转印标不具有RFID功能,从而为人们的使用造成不便,限制了转印标的应用范围,为此,我们提出一种RFID转印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RFID转印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RFID转印标,包括印刷内容层,所述印刷内容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吸湿层,所述吸湿层包括黏胶纤维层、维纶层和棉花层,所述吸湿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RFID层,所述RFID层包括RFID电子标签芯片层和RFID电子标签天线层,所述RFID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强度层,所述强度层包括富强纤维层和锦纶层,所述强度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热粘合层。
优选的,所述印刷内容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黏胶纤维层,所述黏胶纤维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维纶层,所述维纶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棉花层,所述印刷内容层的厚度为0.12~0.22mm,所述黏胶纤维层的厚度为0.14~0.25mm,所述维纶层的厚度为0.15~0.27mm,所述棉花层的厚度为0.13~0.29mm。
优选的,所述棉花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RFID电子标签芯片层,所述RFID电子标签芯片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RFID电子标签天线层,所述RFID电子标签芯片层和RFID电子标签天线层的厚度均为印刷内容层厚度的1.5~1.8倍。
优选的,所述RFID电子标签天线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富强纤维层,所述富强纤维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锦纶层,所述富强纤维层和锦纶层的厚度均为印刷内容层厚度的1.4~1.6倍。
优选的,所述锦纶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有热粘合层,所述热粘合层的厚度为印刷内容层厚度的0.8~1.2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在吸湿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了RFID层,且RFID层包括RFID电子标签芯片层和RFID电子标签天线层,从而达到了本转印标具有RFID功能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转印标不具有RFID功能,从而为人们的使用造成不便,限制了转印标应用范围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在印刷内容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了吸湿层,且吸湿层包括黏胶纤维层、维纶层和棉花层,可有效提高本转印标的吸湿性,在RFID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了强度层,且强度层包括富强纤维层和锦纶层,可有效提高本转印标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在强度层的底部通过丙烯酸酯胶粘剂连接了热粘合层,方便本转印标粘贴在产品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张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张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517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启封即破坏的电子封印标签
- 下一篇:一种车内人数监控装置及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