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流化床煤气化炉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26727.3 | 申请日: | 2019-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13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徐彬;李海冰;曾亮;李克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56 | 分类号: | C10J3/56;C10J3/84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芦玲玲 |
地址: | 065001 河北省廊坊市经***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化床 煤气化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流化床煤气化炉,包括:沉降室;炉膛,炉膛的顶部从沉降室的底部穿设至沉降室内,并且,炉膛的侧壁开设有开口;返料风装置,返料风装置与沉降室的靠近底部的位置相连通,用于向沉降室的底部输送内循环返料吹送气,并且,内循环返料吹送气的吹送方向朝向开口。本实用新型中,在传统的流化床的炉膛上增设沉降室,返料风装置与沉降室相连通,且返料风装置与沉降室相连通的位置靠近沉降室的底部,返料风装置可向沉降室的底部输送内循环返料吹送气,从而通过炉膛侧壁的开口将沉降室底部的飞灰送回炉膛内,这样可大大增加气化炉内循环灰量,提供了循环流化床整体灰循环倍率,减少飞灰中大颗粒的比率,从而减小了飞灰中的含碳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化炉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流化床煤气化炉。
背景技术
循环流化床技术因床层气流速度高、传质和传热好,而被广泛应用于煤燃烧和气化。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一般以空气和水蒸气作为流化气和气化剂来生产工业燃气。循环流化床气速高,固体携带量大,因入炉煤粒径、循环倍率和分离器效率等因素,会使煤中包括含碳颗粒的小粒径的物料成为飞灰并跟随烟气排出炉外。传统的循环流化床气化炉的中上部为圆柱型结构,气化炉下部贴近布风板处为了保证充分流化,结构为下小上大的圆锥结构,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内部循环倍率低,飞出炉膛、进入分离器的飞灰较多且较粗,同样因为分离器的效率问题,经过分离器但未被旋风分离器捕捉下来的颗粒也相对较粗,因循环流化床气化炉高度有限,含碳颗粒因为在循环流化床中停留的时间短,会导致飞灰中含碳颗粒反应不完全。飞灰颗粒越大,飞灰含碳量越高,同时气化反应速率相比低于燃烧反应速率,所以循环流化床煤气化炉飞灰含碳量较高,部分可达到50%以上。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流化床煤气化炉,旨在解决目前循环流化床气化炉飞灰含碳量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流化床煤气化炉,包括:沉降室;炉膛,炉膛的顶部从沉降室的底部穿设至沉降室内,并且,炉膛的侧壁开设有开口;返料风装置,返料风装置与沉降室的靠近底部的位置相连通,用于向沉降室的底部输送内循环返料吹送气,并且,内循环返料吹送气的吹送方向朝向开口。
进一步地,上述流化床煤气化炉中,返料风装置包括:多个风管,各风管沿沉降室的周向设置,且各风管的第一端均穿设至沉降室内;环管集箱,环管集箱与各风管的第二端相连通,并且,环管集箱开设有进风口。
进一步地,上述流化床煤气化炉中,各风管的第二端向沉降室的底部倾斜。
进一步地,上述流化床煤气化炉中,沉降室包括:直筒段,直筒段的直径大于等于炉膛的最大直径的1.5倍;顶盖,顶盖盖设于直筒段的顶部;锥形段,锥形段的锥底端连接于直筒段的底部,锥形段的锥角为10°-40°;环形底板,环形底板连接于锥形段的锥顶端。
进一步地,上述流化床煤气化炉,还包括:环形挡块,环形挡块位于沉降室内并靠近沉降室的底部设置,环形挡块套设于炉膛外;环形挡块的截面为梯形,梯形的底边相比于梯形的顶边更靠近沉降室的底部。
进一步地,上述流化床煤气化炉中,梯形的斜边与炉膛的中轴线的夹角为5°-20°。
进一步地,上述流化床煤气化炉中,炉膛的顶部开设有出口,炉膛的顶部靠近沉降室的顶部,以使煤气携带飞灰经炉膛的出口折返180°进入沉降室内。
进一步地,上述流化床煤气化炉,还包括:提升管,提升管的第一端穿设至沉降室内,提升管的第二端位于沉降室外,并且,提升管的第一端靠近沉降室的底部,以使煤气携带飞灰在沉降室内折返180°进入提升管内。
进一步地,上述流化床煤气化炉中,提升管的第一端穿设至沉降室内后弯折90°,提升管的第一端朝向并靠近沉降室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267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BMC产品无流道成型设计的模具
- 下一篇:防变形缓冲双面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