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286169.2 | 申请日: | 2019-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226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王志高;何新春;谢金亮;吕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7/18 | 分类号: | E02D17/18;E02D31/04;E03F3/02;E03F3/04;B09C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宋合成 |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修复 稀土 尾矿 | ||
1.一种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其特征在于,包括:
稀土矿层,所述稀土矿层包括平地和/或多层矿层,所述多层矿层由下向上依次叠置且形成为阶梯状;
黏土阻隔层,所述黏土阻隔层设在所述稀土矿层的至少一部分上;
稀土尾矿改良层,所述稀土尾矿改良层设在所述黏土阻隔层的至少一部分上;
植被,所述植被种植在所述稀土尾矿改良层的至少一部分上,
截水沟、截流沟和截洪沟中的至少之一,所述截水沟设在所述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的外围,所述多层矿层中的至少之一设有截流沟,所述截洪沟设在所述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上的顶部和/或沿所述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坡度的侧面,
其中,所述截水沟、所述截流沟和所述截洪沟的沟身分别独立地为混凝土结构,且所述截水沟、所述截流沟和所述截洪沟每隔15~20m和/或转折处分别独立地设有变形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其特征在于,所述黏土阻隔层的厚度为20~30cm,所述稀土尾矿改良层的厚度为30~8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水沟的断面为矩形,所述截水沟的底面与两侧侧壁的厚度分别独立地为15~25cm,所述截水沟的净高为30~50cm,所述截水沟的净宽为30~50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水沟下设有第一砂石垫层,所述第一砂石垫层的厚度为10~15cm,宽度为80~12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矿层的宽度分别独立地为3.0~5.0m,高度分别独立地为2.5~4.0m,边坡坡度分别独立地不大于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沟的断面为矩形,所述截流沟的底面与两侧侧壁的厚度分别独立地为15~20cm,所述截流沟的净高为30~40cm,所述截流沟的净宽为30~40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沟下设有第二砂石垫层,所述第二砂石垫层的厚度为10~15cm,宽度为80~10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洪沟的断面为梯形,所述截洪沟的底面与两侧侧壁的厚度分别独立地为20~25cm,所述截洪沟的净高为60~100cm,所述截洪沟的顶面净宽为90~120cm,底面净宽为50~70cm,所述截洪沟内侧侧壁的坡度不低于1:0.2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洪沟下设有第三砂石垫层,所述第三砂石垫层的厚度为10~15cm,宽度为110~140c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洪沟内设有糙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8616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