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卸车厢防撞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39980.8 | 申请日: | 2019-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84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何峰;陈世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铝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1/28 | 分类号: | B60P1/28;B60R19/02 |
代理公司: | 重庆飞思明珠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8 | 代理人: | 刘念芝 |
地址: | 4084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卸车 厢防撞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卸车厢防撞结构,设置于侧车厢板与车厢底板的连接处,包括贴覆于所述侧车厢板与车厢底板外侧的第一防撞区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防撞区外侧的第二防撞区,所述第一防撞区与第二防撞区均为空心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防撞区由多个截面为多边形的空腔构成,所述第二防撞区连接于所述第一防撞区的中部,且凸出于所述第一防撞区设置。其显著效果是:通过上述的侧向类蜂窝结构,从而车厢可以在受到撞击时,通过第二防撞区与第一防撞区逐级向内发生形变而均匀分布所受撞击力,有效避免了传统结构中直接对车厢的冲击,提高了车厢的抗撞击能力,有助于实现车厢的轻量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自卸车厢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卸车厢防撞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自卸车厢体有两种主流结构:矩形车厢和U型车厢,其结构大致相同,都是由前后车厢板、一对对称的侧车厢板以及车厢底板焊接或铰接而成。
目前,轻量化是自卸车厢发展的主流,但在充分实现车厢轻量化的同时,如何保证车厢的强度以及抗撞击性能,成为了制约车厢轻量化发展的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卸车厢防撞结构,通过在车厢容易受撞击的下侧部加装类蜂窝结构,从而能够有效分散所受撞击力,提高车厢的防撞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卸车厢防撞结构,其关键在于:设置于侧车厢板与车厢底板的连接处,包括贴覆于所述侧车厢板与车厢底板外侧的第一防撞区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防撞区外侧的第二防撞区,所述第一防撞区与第二防撞区均为空心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防撞区由多个截面为多边形的空腔构成,所述第二防撞区连接于所述第一防撞区的中部,且凸出于所述第一防撞区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防撞区与第二防撞区的连接处采用弧面过渡,所述第二防撞区的突出部分截面为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撞区从上到下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防撞腔、第二防撞腔、第三防撞腔、第四防撞腔与第五防撞腔,其中所述第一防撞腔与所述侧车厢板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五防撞腔与所述车厢底板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撞腔、第二防撞腔、第三防撞腔、第四防撞腔与第五防撞腔连接后呈C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防撞区连接于所述第三防撞腔与第四防撞腔之间,且该第二防撞区的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三防撞腔的中部与第四防撞腔的中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防撞腔与第四防撞腔均向外侧形成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与第二防撞腔、第五防撞腔之间形成过渡弧面,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二防撞区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通过上述的侧向类蜂窝结构,从而车厢可以在受到撞击时,通过第二防撞区与第一防撞区逐级向内发生形变而均匀分布所受撞击力,有效避免了传统结构中直接对车厢的冲击,提高了车厢的抗撞击能力,有助于实现车厢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铝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铝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399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化妆品原料研磨装置
- 下一篇:车厢底板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