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35434.7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974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陈闪毅;陈勇;任敏;黄月林;李吉;王德旭;李锦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L9/16 | 分类号: | A47L9/16;A47L5/2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佩 |
地址: | 519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具有 吸尘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包括:尘杯,其内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内腔;分离器,至少部分装配于内腔中,且分离器的外壁与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集尘空间;以及阻隔件,配接于分离器上,且将集尘空间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与集尘腔;其中,阻隔件包括沿周向配接于分离器的外周的阻挡部及引导部,阻挡部包括位于同一圆周且分离设置的首端与尾端,引导部与首端与尾端中一者连接,且引导部与阻挡部倾斜设置呈位于分离后灰尘的旋转路径上;分离腔内分离产生的灰尘在引导部的作用下沉积,并在阻挡部的作用下阻留于集尘腔内。由于阻隔件的阻隔作用,在旋风的扬尘作用下不易从集尘腔再次进入分离腔内,从而提高了气尘的分离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尘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手持式吸尘器由于体型小巧,携带及使用较为方便,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手持式吸尘器,分离后的灰尘容易在旋风的扬尘作用下被扬起再次分离,从而导致手持式吸尘器的气尘分离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手持式吸尘器气尘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分离效果较好的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式吸尘器。
一种尘杯组件,包括:
尘杯,其内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内腔;
分离器,至少部分装配于所述内腔中,且所述分离器的外壁与所述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集尘空间;以及
阻隔件,配接于所述分离器上,且将所述集尘空间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与集尘腔;
其中,所述阻隔件包括沿周向配接于所述分离器的外周的阻挡部及引导部,所述阻挡部包括位于同一圆周且分离设置的首端与尾端,所述引导部与所述首端与所述尾端中一者连接,且所述引导部与所述阻挡部倾斜设置呈位于分离后灰尘的旋转路径上;
所述分离腔内分离产生的灰尘在所述引导部的作用下沉积,并在所述阻挡部的作用下阻留于所述集尘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离器上开设进气口、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气流通道;
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进风口均位于所述分离腔内,且所述进气口连通于外界与所述分离腔之间用于形成切向气流;
所述分离腔内分离产生的气体经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内并由与所述出风口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部的尾端与首端沿旋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所述尾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与所述首端之间形成灰尘入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密封设置于所述分离器与所述尘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的内周侧固定连接于所述分离器上,所述阻隔件的外周侧与所述尘杯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包括第一阻隔部与第二阻隔部,所述第一阻隔部的内周侧与所述分离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阻隔部配接于所述第一阻隔部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尘杯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
其中,所述第一阻隔部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阻隔部的硬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阻隔部由软质材料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尘杯包括用于拆卸所述分离器的拆卸口,沿所述分离器的拆卸方向上所述拆卸口位于所述阻隔件的下游。
一种吸尘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354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双电机结构的推杆式吸尘器
- 下一篇:手持式口内切口清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