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35434.7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974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陈闪毅;陈勇;任敏;黄月林;李吉;王德旭;李锦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L9/16 | 分类号: | A47L9/16;A47L5/2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佩 |
地址: | 519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具有 吸尘器 | ||
1.一种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尘杯(10),其内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内腔(13);
分离器(20),至少部分装配于所述内腔(13)中,且所述分离器(20)的外壁与所述内腔(13)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集尘空间(30);以及
阻隔件(40),配接于所述分离器(20)上,且将所述集尘空间(30)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31)与集尘腔(32);
其中,所述阻隔件(40)包括沿周向配接于所述分离器(20)的外周的阻挡部(46)及引导部(47),所述阻挡部(46)包括位于同一圆周且分离设置的首端(461)与尾端(462),所述引导部(47)与所述首端(461)与所述尾端(462)中一者连接,且所述引导部(47)与所述阻挡部(46)倾斜设置呈位于分离后灰尘的旋转路径上;
所述分离腔(31)内分离产生的灰尘在所述引导部(47)的作用下沉积,并在所述阻挡部(46)的作用下阻留于所述集尘腔(3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20)上开设进气口(21)、进风口(22)、出风口(23)以及连通于所述进风口(22)与所述出风口(23)之间的气流通道(24);
所述进气口(21)与所述进风口(22)均位于所述分离腔(31)内,且所述进气口(21)连通于外界与所述分离腔(31)之间用于形成切向气流;
所述分离腔(31)内分离产生的气体经所述进风口(22)进入所述气流通道(24)内并由与所述出风口(23)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46)的尾端(462)与首端(461)沿旋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引导部(47)设置于所述尾端(4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47)与所述首端(461)之间形成灰尘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40)密封设置于所述分离器(20)与所述尘杯(1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40)的内周侧固定连接于所述分离器(20)上,所述阻隔件(40)的外周侧与所述尘杯(10)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40)包括第一阻隔部(42)与第二阻隔部(43),所述第一阻隔部(42)的内周侧与所述分离器(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阻隔部(43)配接于所述第一阻隔部(42)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尘杯(10)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
其中,所述第一阻隔部(42)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阻隔部(43)的硬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隔部(43)由软质材料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10)包括用于拆卸所述分离器(20)的拆卸口,沿所述分离器(20)的拆卸方向上所述拆卸口位于所述阻隔件(40)的下游。
10.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3543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双电机结构的推杆式吸尘器
- 下一篇:手持式口内切口清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