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速器换挡臂及换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20376.0 | 申请日: | 201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976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华;方亮;杨学海;郑俊峰;叶旭强;鄢丽丽;郑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9/02 | 分类号: | F16H59/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宇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1 | 代理人: | 刘艳艳 |
地址: | 321025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器 换挡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速器换挡臂,包括换挡臂本体,所述换挡臂本体为扇形结构,换挡臂本体的一端设有与换挡轴连接的轴孔,所述换挡臂本体的自由端设有与换挡臂本体一体成型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包括第一配重块以及比第一配重块厚的第二配重块。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速器换挡臂将配重块与换挡臂本体设计为一体,省去了配重块独占的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提升了结构强度和通用性;同时,该换挡臂结构进一步改善了换挡过程中的二次冲击,并且,采用该一体式结构由于重力和惯性作用,优化了换挡过程中的吸入感,使得换挡性能更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挡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速器换挡臂及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汽车变速器的换挡结构采用普通换挡臂或者在换挡臂之外增加配重块结构,其缺点是:结构强度不足、配重块结构占用空间大和通用性不强等,另外,换挡过程中都会存在二次冲击,虽然配重块与换挡臂分开式结构改善了二次冲击,但改善效果一般,而且换挡过程中,采用该分开式结构的吸入感比较差,换挡性能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换挡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所述变速器换挡臂的换挡装置。
本实用新型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变速器换挡臂,包括换挡臂本体,所述换挡臂本体为扇形结构,换挡臂本体的一端设有与换挡轴连接的轴孔,所述换挡臂本体的自由端设有与换挡臂本体一体成型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包括第一配重块以及比第一配重块厚的第二配重块。
进一步地,所述轴孔为非圆形孔,将轴孔设计为非圆形孔的目的是使得换挡臂与换挡轴的连接更加牢固,避免采用圆形孔时换挡臂与换挡轴之间可能发生相对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换挡臂本体上且位于轴孔的上方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与轴孔的方向相垂直的螺栓孔,所述连接部的中间处设有将连接部断开且连通轴孔的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换挡臂本体上还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贯穿第一配重块且连接孔中心所在的半径与换挡臂本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α为0-15°。
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块设于换挡臂本体的背面,所述换挡臂本体的背面且位于轴孔与第一配重块之间设有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块的厚度H1与第二配重块的厚度H2的比例为1:(2-2.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靠近换挡臂本体的两侧边缘处均为弧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挡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变速器换挡臂,至少还包括换挡轴和连接件,所述换挡轴与换挡臂本体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换挡轴伸入到变速箱内并与换挡操纵机构连接,所述连接件连接于连接孔上。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和与螺栓相匹配的螺母,其中,螺栓穿过螺栓孔并通过螺母拧紧。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换挡臂销且换挡臂销与连接孔之间为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速器换挡臂将配重块与换挡臂本体设计为一体,省去了配重块独占的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提升了结构强度和通用性;同时,该换挡臂结构进一步改善了换挡过程中的二次冲击,并且,采用该一体式结构由于重力和惯性作用,优化了换挡过程中的吸入感,使得换挡性能更佳。
2、在该换挡臂上可以大范围内加工连接孔。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挡装置中,换挡轴与换挡臂本体通过紧固件连接,相比焊接方式,定位更加精准,换挡臂的偏转误差更小,同时还可以实现多角度的调整,是焊接方式无法实现的,另外,且整个结构无需焊接,减少了焊接对环境的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203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辅助救生艇降放的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用于船舶建造的象形搁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