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试漏辅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15882.3 | 申请日: | 201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340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万鑫;胡伟兴;张程;胡福尚;解小凯;吴仁哲;王宇;相儒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6 | 分类号: | G01M3/06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刘驰宇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机油 冷却器 试漏辅具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试漏辅具,将圆盘型的密封底板与机油冷却器密封垫贴合并通过标准螺母安装在一起并旋紧,密封底板上的快插转换接头下方的密封底板进油孔对准机油冷却器进油口或出油口,将外部气源通过软管接通至快插转换接头上,外部气源提供的压缩空气可以打入机油冷却器的油路中,将密封底板与机油冷却器整体放入试漏水槽中,即可通过观测机冷器出水口、机冷器进水口是否有气泡冒出,以确定机油冷却器是否有漏点;本实用新型提供可解决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试漏问题,尤其针对机油冷却器油路出现气蚀等问题进行试漏,能试验出多种机油冷却器渗漏故障、同时该辅具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及便捷性,并且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检测装置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试漏辅具。
背景技术
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冷却液循环带走机油中的热量从而降低机油温度,而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内部的冷却机制多为多层焊接结构,容易出现虚焊从而在使用中出现焊层脱落从而导致发动机油水混合,或由于冷却液中由含少量空气,从而导致发动机机油冷却器中发生气蚀日积月累出现严重气蚀穿透从而形成气蚀等故障。在日常试验及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机油冷却器气蚀或开焊等原因造成的发动机油水混合,排查过程中由于缺少专用工具造成试漏周期长,排查困难。现有相似的试漏辅具一般只能检查下线缸体、缸盖等部位,而缺少对于机油冷却器的试漏检测,以致于在生产和试验中气缸垫密封相关的试验问题,存在较大的排查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对于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试漏检测缺少专用工具导致的试漏周期长、排查困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试漏辅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试漏辅具,用于检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油路中是否有漏点,待检测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中心处有螺栓孔,螺栓孔的两侧分别有机油冷却器进油口和机油冷却器出油口,发动机机油冷却器上还有机油冷却器进水口和机油冷却器出水口,机油冷却器进水口和机油冷却器出水口构成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水路,机油冷却器进油口和机油冷却器出油口连通构成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油路,其特征在于:
包括一个圆盘型的密封底板、快插转换接头、标准螺栓、标准螺母、试漏水槽、软管和外部气源,密封底板带有中心通孔,密封底板上有与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机油冷却器进油口或机油冷却器出油口连通的密封底板进油孔,密封底板上设置有与密封底板进油孔连通的快插转换接头,标准螺栓的螺栓头位于密封底板的上表面的上方,标准螺栓的螺杆设置在密封底板的中心通孔中用于在检测时将密封底板与待检测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连接在一起,标准螺母与标准螺栓螺纹连接用于紧固密封底板和待检测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外部气源的出气口通过软管与快插转换接头连接,试漏水槽用于盛放连接了密封底板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包括:
快插转换接头与密封底板进油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外部气源为气泵,气泵能够提供的气体的压强为5bar-10bar。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试漏辅具,针对不同型号尺寸的机油冷却器可使用不用长度的标准螺栓穿过密封底板的中心通孔与机油冷却器的螺栓孔之间,并将密封底板的下表面与机油冷却器的密封垫完全接触贴合并通过标准螺母将密封底板和机油冷却器安装在一起,以保证机油冷却器油路的密封性,在安装过程中将密封底板上的快插转换接头下方的密封底板进油孔对准机油冷却器进油口或出油口,以便外部气源提供的压缩空气可以打入机油冷却器的油路中,将标准螺母拧紧至标准螺栓上并旋紧,将外部气源通过软管接通至快插转换接头上,将密封底板与机油冷却器整体放入试漏水槽中,可根据试漏温度加入不同温度的水源,打开外部气源将气体压力调制适合的试漏压力(5bar-10bar),即可通过观测机冷器出水口、机冷器进水口是否有气泡冒出,以确定机油冷却器是否有漏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158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深浅沟槽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 下一篇:钢板全自动冲压成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