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LED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04715.9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82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肖国伟;胡小雪;李天龙;姜志荣;全美君;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62;H01L33/54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罗毅萍;王丹丹 |
地址: | 51145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器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LED器件,该LED器件包括:杯状支架,底部具有第一导电区域和第二导电区域;LED芯片,设置于所述杯状支架的底部,且正电极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连接,负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区域连接;硅胶层,设置于所述LED芯片的出光面上以隔离所述出光面;白胶,填充于所述杯状支架内且位于所述LED芯片的四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LED器件,能能够有效避免白胶覆盖甚至污染LED芯片,提升LED器件的发光亮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ED器件。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LED器件包括支架1和LED芯片2,其中,LED芯2片安装在支架1的底部,LED芯片2的电极通过金线4与支架1连接,支架1内填充有荧光胶体5以进行封装。但是,由于支架1底部和荧光胶体5内的有色物质会吸收LED芯片2发出的光,这样容易导致LED器件的亮度不足、色温分布不均匀。为了避免支架1底部吸光以及减少荧光胶体5吸光,提升LED器件的亮度,通常会在LED芯片2的四周填充白胶6。然而,因为白胶具有流动性,则当白胶填充至支架内时,白胶容易在其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沿着金线爬行至LED芯片的出光面上,这样会覆盖LED芯片的出光面甚至污染LED芯片,影响LED芯片的发光性能,降低LED器件的发光亮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LED器件能够有效隔离LED芯片的出光面,避免白胶覆盖甚至污染LED芯片,进而提升LED器件的发光亮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LED器件,包括:杯状支架,底部具有第一导电区域和第二导电区域;LED芯片,设置于所述杯状支架的底部,且正电极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连接,负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区域连接;硅胶层,设置于所述LED芯片的出光面上以隔离所述出光面;白胶,填充于所述杯状支架内且位于所述LED芯片的四周。基于该技术方案,通过将LED芯片设置于杯状支架的底部,并与杯状支架的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连接,以便由该杯状支架实现LED器件与外部设备或电源的连接,通过在LED芯片的出光面上设置一用于隔离LED芯片出光面的硅胶层,使得当白胶沿金线爬行时,该硅胶层能够有效将LED芯片的出光面和白胶进行隔离,防止白胶覆盖LED芯片的出光面或污染LED芯片,进而提升LED器件的发光亮度。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LED芯片包括正装型LED芯片,所述正装型LED芯片的正电极通过第一金线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连接,所述正装型LED芯片的负电极通过第二金线与所述第二导电区域连接;所述硅胶层覆盖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金线与所述正装型LED芯片的正电极的连接端,所述第二端部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金线与所述正装型LED芯片的负电极连接的端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正装型LED芯片通过粘结层与所述杯状支架的底部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LED芯片包括垂直型LED芯片,所述垂直型LED芯片的正电极通过金属连接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区域连接,所述垂直型LED芯片的负电极通过第三金线与所述第二导电区域连接;所述硅胶层覆盖第三端,所述第三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金线与所述垂直型LED芯片的另一电极连接的端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硅胶层呈弧形凸面状,且其平面与所述LED芯片的出光面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白胶的高度略高于所述LED芯片顶部的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实施本实用新型的LED器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LED芯片设置于杯状支架的底部,并与杯状支架的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连接,以便由该杯状支架实现LED器件与外部设备或电源的连接,通过在LED芯片的出光面上设置一用于隔离LED芯片出光面的硅胶层,使得当白胶沿金线爬行时,该硅胶层能够有效将LED芯片的出光面和白胶进行隔离,防止白胶覆盖LED芯片的出光面或污染LED芯片,进而提升LED器件的发光亮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047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