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重型柴油机排气歧管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86964.6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137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赖钧明;吴世友;孟繁臣;刘文剑;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F01N13/18;F02F11/00 |
代理公司: | 32104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歧管 台阶孔 中段 中重型柴油机 本实用新型 密封结构 前密封 后段 端部内表面 高温尾气 密封性能 排气系统 配合连接 台阶间隙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歧管,具体的说是一种中重型柴油机排气歧管密封结构,属于中重型柴油机排气系统技术领域。其包括排气歧管前段、排气歧管中段和排气歧管后段,所述排气歧管中段和排气歧管前段连接处设有前密封结构,排气歧管后段和排气歧管前段连接处设有后密封结构;所述前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排气歧管中段端部内表面的第一台阶孔、第二台阶孔、第三台阶孔和设置在排气歧管前段端部外表面的第一台阶、第二台阶、第三台阶,第一台阶孔、第二台阶孔、第三台阶孔分别和第一台阶、第二台阶、第三台阶间隙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在高温尾气冲击下能够形成更可靠的密封性能,提高了使用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歧管,具体的说是一种中重型柴油机排气歧管密封结构,属于中重型柴油机排气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排气歧管是柴油机上重要的零部件,一般由蠕墨铸铁或球墨铸铁铸造而成。其主要功能是将排气道废气导入到排气歧管,包容废气同时将废气导入增压器。排气歧管还要承担固定支撑增压器、隔热板及EGR冷却器等零部件的作用。
由于排气歧管内流通发动机废气,其工作温度温差极大,在-60℃~750℃。在发动机冷热交替冲击下排气歧管容易产生低周疲劳断裂。现有技术中,解决排气歧管断裂的普遍技术方案是排气歧管分段以及轴用挡圈密封环密封技术,此方案缺点是在发动机运行初期就产生漏气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加长更加严重。专利文献(CN202732073U)公开了一种分体式排气歧管的密封结构,前后排气歧管连接端插入中间排气歧管内实现与中间排气歧管的连接;同时在前排气歧管的插接部的外周面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有轴用挡圈密封环,前后排气歧管的端面与所述排气歧管中段的台阶面之间夹设有端面密封环和弹性的金属丝网垫。此方案缺点密封结构主要使用轴用挡圈密封环,即同一带状金属料弯曲成两层的环形挡圈结构,类似于钥匙环结构。这类密封环缺点在于两层结构过渡处为单层结构,尾气从此处发生泄漏。而且这类密封环刚度大,补偿能力差,对配套排气歧管工艺要求高,同时在发动机运行高频振动下,对排气歧管接合处产生磨损,导致尾气泄漏。其第一道密封结构均由弹性补偿元件和轴用挡圈密封环组成,结构复杂,同时弹性补偿元件在高温尾气直接冲击下有破损风险,碎片将进入增压器,打坏叶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中重型柴油机排气歧管密封结构,在高温尾气冲击下能够形成更可靠的密封性能,提高了使用可靠性。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重型柴油机排气歧管密封结构包括排气歧管前段、排气歧管中段和排气歧管后段,所述排气歧管中段前后两端分别连接排气歧管前段和排气歧管后段,其特征是:所述排气歧管中段和排气歧管前段连接处设有前密封结构,排气歧管后段和排气歧管前段连接处设有后密封结构;
所述前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排气歧管中段端部内表面的第一台阶孔、第二台阶孔、第三台阶孔和设置在排气歧管前段端部外表面的第一台阶、第二台阶、第三台阶,第一台阶孔、第二台阶孔、第三台阶孔分别和第一台阶、第二台阶、第三台阶间隙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台阶孔和第二台阶之间设有径向密封环,所述第三台阶孔和第三台阶之间设有轴向密封环;所述后密封结构与前密封结构结构相同。
进一步的,排气歧管前段端部外表面的第一台阶前端设有与第一台阶垂直的定位止口。
进一步的,排气歧管前段端部外表面的第一台阶上靠近第二台阶一侧设有举升圆锥台。
进一步的,径向密封环为U形结构,径向密封环开口端朝向排气歧管中段轴向端面,径向密封环在第二台阶孔和第二台阶之间形成径向弹性密封。
进一步的,轴向密封环为U形结构,轴向密封环开口端朝向排气歧管前段径向端面,轴向密封环在第三台阶孔和第三台阶之间形成轴向弹性密封。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869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