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装置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913958.8 | 申请日: | 2019-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525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宇;周天;王江武;王广金;陈青;周缘;赵雨恒;邱新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G21C13/032 | 分类号: | G21C13/032;G21C13/028;G21C13/02 | 
| 代理公司: | 51220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宋辉 |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体组件 固定装置 接线装置 侧筒体 前区 热室 筒身 屏蔽组件 筒体组件 延长导线 端板 法兰 连接器 穿过 本实用新型 机械完整性 装置集成度 电气性能 辐射防护 贯穿装置 检修维护 抗震性能 密封连接 依次连接 内嵌式 屏蔽 通孔 密封 伸出 保证 | ||
1.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组件(6)、筒体组件、前区侧接线装置和热室侧接线装置;所述筒体组件包括筒身、端板法兰(4),所述筒身包括热室侧筒体(9)、固定装置和前区侧筒体(5),所述前区侧筒体(5)一端通过端板法兰(4)密封连接前区侧接线装置,另一端连接在固定装置一侧;所述热室侧筒体(9)一端连接固定装置的另一侧,另一端连接热室侧接线装置;所述前区侧接线装置和所述热室侧接线装置上均安装有连接器;
所述前区侧筒体(5)和/或热室侧筒体(9)内还设置有用于阻挡射线的屏蔽组件(11);所述屏蔽组件(11)上开设有供导体组件(6)或者导体组件(6)的延长导线穿过的通孔或凹槽;
所述导体组件(6)密封连接在固定装置上,导体组件(6)的一端或者一端的延长导线伸出固定装置并穿过前区侧筒体(5)内的屏蔽组件(11)连接或者直接连接前区侧接线装置上的连接器;导体组件(6)的另一端或者另一端的延长导线伸出固定装置并穿过热室侧筒体(9)的屏蔽组件(11)连接或者直接连接热室侧接线装置上的连接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组件(11)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所述筒身内还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穿过所有屏蔽组件(11)并与固定装置相连,所有屏蔽组件(11)通过支撑组件进行轴向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屏蔽组件(11)的通孔和凹槽在H面上的投影不重合,所述H面平行于前区侧筒体(5)的径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采用过渡法兰(8),所述导体组件(6)与过渡法兰(8)之间还设置有密封组件(7),所述密封组件(7)用于实现导体组件(6)与过渡法兰(8)之间间隙的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室侧筒体(9)包括筒体本体和过渡管(13),所述过渡管(13)与筒体本体的远离固定装置的一端相连且过渡管(13)与筒体本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12),所述热室侧接线装置与所述过渡管(13)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为阶梯筒状结构。
7.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墙体(18)内的预埋套管(17)及穿设在预埋套管(17)内的贯穿件,所述贯穿件为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装置,所述电气贯穿装置的端板法兰(4)与预埋套管(17)的端面连接,且在端板法兰(4)与预埋套管(17)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6),所述密封圈(16)用于实现预埋套管(17)端面与端板法兰(4)侧面之间间隙的密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套管(17)和筒身均为阶梯筒状结构,筒身与预埋套管(17)配合,使得在筒身外径改变处预埋套管(17)内径对应改变。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内嵌式带屏蔽的电气贯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监测组件(3),所述端板法兰(4)上还设置检漏孔;所述端板法兰(4)与预埋套管(17)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包括一大一小两个密封圈(16),其中一个密封圈(16)位于另一个密封圈(16)内部,两个密封圈(16)之间形成密封腔室;所述压力监测组件(3)通过检漏孔连通前区侧筒体(5)的内部空间和/或密封装置的两个密封圈之间的密封腔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1395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