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行道透水铺装结合下凹绿地海绵城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83928.7 | 申请日: | 2019-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685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江伟;邓明长;邓江云;向刚;宾爱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建工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3F5/04;E03F3/02;E03F5/046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行道 透水 结合 绿地 海绵 城市 结构 | ||
1.一种人行道透水铺装结合下凹绿地海绵城市结构,包括雨水排水口结构(1)、透水人行道结构(2)以及城市蓄水海绵体(3),所述雨水排水口结构(1)包括设置有雨篦子(4)的集水井(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水井(5)内设置有上部带进水孔(6)的溢流排水管(7),所述溢流排水管(7)与市政雨水排水系统(8)连接,在所述集水井(5)上设置的出水口(9),所述出水口(9)通过设置在透水人行道结构(2)内的排水管(10)与城市蓄水海绵体(3)连接,所述透水人行道结构(2)内底部设置有人行道渗管(11),在所述人行道渗管(11)上设置有若干通孔,且在所述人行道渗管(11)外周包覆有渗水土工布,渗透至人行道渗管(11)内的水由人行道渗管(11)引至道路红线外的城市蓄水海绵体(3)内,在所述城市蓄水海绵体(3)内设置有溢流管(13),所述溢流管(13)上溢流口的水平位置高度与溢流排水管(7)的上端面位置等高且高于集水井(5)上出水口(9)的水平高度,所述溢流管(13)的溢流口与附近水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合下凹绿地海绵城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蓄水海绵体(3)由上至下依次为蓄水层(3a)、种植土层(3b)、中粗砂层(3c)、砾石层(3d)以及原土层(3e),在所述砾石层(3d)内设置有至少一根海绵体渗管(12),在所述海绵体渗管(12)外周包覆有渗水土工布,所述海绵体渗管(12)接入雨水支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合下凹绿地海绵城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粗砂层(3c)中砂粒直径为3.5~5mm,所述砾石层(3d)中石粒直径为20~30mm,且孔隙率为35%~45%,在所述中粗砂层(3c)与砾石层(3d)之间设置有渗水土工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合下凹绿地海绵城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人行道结构(2)由上至下依次为预制砼铺装板(2a)、粗砂层(2b)、透水混凝土层(2c)、再生骨料层(2d)以及级配碎石层(2e),所述预制砼铺装板(2a)设置的板缝内填充石英砂,在所述级配碎石层(2e)底部设置有防渗土工布(14),在所述粗砂层(2b)与透水混凝土层(2c)之间设置有渗水土工布层(2f),所述人行道渗管(11)设置在级配碎石层(2e)内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合下凹绿地海绵城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渗管(11)沿人行道长度方向且紧靠电力浅沟(15)纵向布置,所述级配碎石层(2e)的底部向电力浅沟(15)一侧形成一定倾斜度,在所述城市蓄水海绵体(3)附近设置有横向布置的渗管(18),纵向布置的人行道渗管(11)通过横穿电力浅沟(15)并接出道路红线的横向布置渗管(18)与城市蓄水海绵体(3)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合下凹绿地海绵城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人行道结构(2)靠近车行道的端部设置有路缘石(16),在所述路缘石(16)内设置有连通其内外两侧端面的引水通路(17),所述引水通路(17)由靠近车行道的外侧向靠近人行道的内侧向下倾斜,所述路缘石(16)外侧的引水通路(17)进口与路面齐平,所述路缘石(16)内的引水通路(17)用于将聚集在车行道边缘的水引入至透水人行道结构(2)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建工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建工路桥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8392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秒激光用器械精密加工设备
- 下一篇:一种迷你交错耐压独立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