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震器用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79526.8 | 申请日: | 2019-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926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彭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辛子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州三行轴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3/78 | 分类号: | F16C33/78;F16C33/58 |
代理公司: | 33211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于艳玲 |
地址: | 325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弯曲端 沟道 轴承 轴承上盖 卡接端 限位圈 下盖 密封圈 密封接触 抵触 防尘圈 本实用新型 汽车减震器 向下弯曲 保持架 滚动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减震器用轴承,包括轴承上盖和轴承下盖,轴承上盖上设有上沟道圈,轴承下盖上设有下沟道圈,上沟道圈和下沟道圈之间设有滚动体和保持架,上沟道圈的一侧设有限位圈,轴承下盖上设有卡接端,限位圈向上抵设在卡接端上,下沟道圈远离限位圈的一侧设有抵触圈,轴承上盖的两侧向下弯曲形成弯曲端,弯曲端包括靠近限位圈的第一弯曲端和靠近抵触圈的第二弯曲端,卡接端上包裹有防尘圈,防尘圈与第一弯曲端密封接触,抵触圈靠近第二弯曲端的一侧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与第二弯曲端密封接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轴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器用轴承。
背景技术
汽车减震器是车轮与车体之间的弹性连接传力部件,主要作用是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从而改善汽车的行驶舒适性,汽车减震器包括减震器轴承,由于减震器裸露在外部环境中,外部泥水及灰尘很容易侵入减震器轴承内部造成轴承的早期失效,轴承内部油脂也容易泄露影响轴承运行,现有的减震器轴承多采用迷宫式密封,此结构能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但不能完全保证良好的密封效果,另外,越来越多的主机厂要求在运输和维修过程中轴承可承受一定的拔脱力,避免减震器维修或正常拆装过程中出现轴承散架的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比现有技术密封性更好并可承受一定的拔脱力的减震器用轴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减震器用轴承,包括轴承上盖和轴承下盖,所述轴承上盖上设有上沟道圈,轴承下盖上设有下沟道圈,上沟道圈和下沟道圈之间设有滚动体和保持架,所述上沟道圈外沿处设有限位圈,所述轴承下盖上设有卡接端,所述限位圈向上抵设在卡接端上,所述下沟道圈的内沿处设有抵触圈,所述轴承上盖的内外沿处均向下弯曲形成有弯曲端,所述弯曲端包括靠近限位圈设置的第一弯曲端和靠近抵触圈设置的第二弯曲端,所述卡接端上包裹有防尘圈,所述防尘圈与第一弯曲端密封接触,所述抵触圈靠近第二弯曲端的一侧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第二弯曲端密封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卡接端与限位圈的配合,使轴承在运输和维修过程中能承受一定的拔脱力,避免在拆装过程中出现轴承散架的现象,而且该结构简单,不需要额外设置锁定机构,便于加工,提高制作效率,防尘圈与密封圈分别与第一、第二弯曲端抵接,保证轴承的密封性,所述防尘圈包裹在卡接端上,防止防尘圈在轴承运行过程中出现轴向位移影响轴承的密封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防尘圈其与第一弯曲端贴合的面呈锯齿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轴承运行过程中,限位圈与第一弯曲端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锯齿形能随着距离变化产生形变,保证密封性,同时减少了防尘圈与第一弯曲端的接触面积,减小了摩擦力,使轴承在使用时轴承上盖与轴承下盖之间的活动顺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抵触圈上设有供密封圈安装固定的安装腔,所述密封圈包括安装部和抵接部,所述安装部嵌入安装腔内,所述抵接部包括有与所述第二弯曲端密封接触的第一抵接唇和第二抵接唇。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轴承运行过程中,抵触圈与第二弯曲端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第一抵接唇和第二抵接唇随着距离变化产生形变,保证密封性,相较于单个密封唇,两个密封唇可以在其中一个密封唇出现密封不完全的情况时,保证密封性,安装部嵌入安装腔内,保证密封圈在轴承运行时不会出现轴向位移,影响密封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抵接部的轴向截面呈3字型,所述第一、第二抵接唇的轴向截面均为圆弧形且圆弧的中端抵接在第二弯曲端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抵触圈与第二弯曲端出现相对轴向位移时,第一、第二抵接唇不容易变形,保证密封性,同时延长密封圈的使用期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密封圈内设有轴向截面为具有两个分叉的γ形的支撑架,所述第一抵接唇和第二抵接唇分别包裹在支撑架的两个分叉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辛子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州三行轴承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辛子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州三行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795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