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62846.5 | 申请日: | 2019-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791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朱顺兵;郝雪彤;张宇航;李勋;庄卫强;刘昌浩;庞子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78;B01D5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0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失控 气体 过滤 收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其结构包括:钢针驱动装置、加热装置、气体转移装置、气体收集装置、中和剂过滤装置、电池固定装置以及底座支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底座支撑结构固定连接加热装置,中和剂过滤装置、电池固定装置、加热装置依次环套,用密封圈固定,中和剂过滤装置、气体转移装置、气体收集装置通过连接管连接,钢针驱动装置穿过中和过滤系统固连钢针,整个气体过滤收集装置均固定在底座支撑结构的相应位置。优点:所述箱体可拆卸,便于电池的安装和取出;箱体内壁的泄爆片在电池发生爆炸时,可起到防护作用;该装置稳定达到热失控目的,对气体进行过滤调整,易于操作和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属于锂电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技术参数。针对电池的安全性,其中两项测试为针刺检测和加热炉加热检测。为模拟电池在遭受针刺时的情形,一般采用具有不同直径的刺针,以一定的速率穿透电池或刺穿电池的一半,观察电池是否出现起火、爆炸或者漏液等情况,但是只在单一状况下进行试验并不能够保证电池的热失控,并且现在存的检测装置无法做到控制电池热失控、电池气体过滤、气体收集的一体化,气体收集时,无法调节测试气体流量的变化,需要分开来进行试验检测,此外,若电池爆炸,那么电池爆炸产生的威力会非常大,很容易炸伤测试人员,无法保证检测人员的安全,并且电池在盒体内部无限位装置,很容易滚动,导致测试无法进行或测试数据不准确,存在操作性差,测试效率低下的缺陷,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目的是控制软包电池,保证软包电池达到热失控状态,同时通过两级过滤系统,使提取的气体更加符合要求,并且通过阀门的调整,控制气体排出的流量,便于精准检测收集的气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包括钢针驱动装置、加热装置、气体转移装置、气体收集装置、气体过滤装置、电池固定装置以及底座支撑结构,所述钢针驱动装置包括控制器1、气缸2、驱动杆24、钢针28;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炉16和加热炉开关17;所述气体转移装置包括排气腔4、抽气扇25、吸力调节阀5;所述气体过滤装置包括中和剂过滤系统23和吸力调节器7:所述气体收集装置包括流量调节阀9和气体收集袋10;所述中和剂过滤装置由五个过滤级组成,每层级间通过颗粒过滤网32隔开;所述电池固定装置包括箱体21、固定夹具26、泄爆片31;底座支撑结构包括底座11、第一支撑杆12、第二支撑板8、第二支撑杆18、折杆支撑架20、第一支撑板3、第一支撑座27、第二支撑座30;其中,电池固定装置中所述第二支撑杆18固定在底座上,折杆支撑架20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二支撑杆18顶端,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板3,第一支撑杆12底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1上,第二支撑板8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12顶端;所述加热装置、电池固定装置、中和剂过滤装置依次环套,用密封圈固定,中和剂过滤装置、气体转移装置、气体收集装置通过连接管和调节阀连通,钢针驱动装置穿过中和过滤系统固连钢针,所述钢针驱动装置中的气缸2固定在第一支撑板3上,气缸驱动杆24穿过折杆支撑架20和第一支撑板3上的限位圈24a,加热炉16固连在底座11上,加热炉16内部固定有第二支撑座30,所述气体转移装置中的吸力调节器7安装在第二支撑板8上,所述气体收集装置中的气体收集袋10置于底座11上,第一支撑座27固定在箱体21内部,所述电池固定装置中的固定夹具26固定在第一支撑座27上,所述中和剂过滤装置23上端连通气体转移装置中的排气腔4,所述排气腔4内部设置有抽气扇25,排气腔4通过第一连接管6与吸力调节器7连接,所述吸力调节器7通过第二连接管6a与气体收集袋10连通。
所述中和剂过滤装置23与箱体21顶端契合环套对接,外部环套有第二密封圈22,所述箱体21底端与加热炉16契合环套对接,外部环套有第一密封圈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628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体连接式反应釜
- 下一篇:碳化硅换热器钢衬四氟管板密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