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62846.5 | 申请日: | 2019-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791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朱顺兵;郝雪彤;张宇航;李勋;庄卫强;刘昌浩;庞子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78;B01D5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0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失控 气体 过滤 收集 装置 | ||
1.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钢针驱动装置、加热装置、气体转移装置、气体收集装置、气体过滤装置、电池固定装置以及底座支撑结构,所述钢针驱动装置包括控制器(1)、气缸(2)、驱动杆(24)、钢针(28);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炉(16)和加热炉开关(17);所述气体转移装置包括排气腔(4)、抽气扇(25)、吸力调节阀(5);所述气体过滤装置包括中和剂过滤装置(23)和吸力调节器(7);所述气体收集装置包括流量调节阀(9)和气体收集袋(10);所述中和剂过滤装置由五个过滤级组成,每层级间通过颗粒过滤网(32)隔开;所述电池固定装置包括箱体(21)、固定夹具(26)、泄爆片(31);底座支撑结构包括底座(11)、第一支撑杆(12)、第二支撑板(8)、第二支撑杆(18)、折杆支撑架(20)、第一支撑板(3)、第一支撑座(27)、第二支撑座(30);其中,电池固定装置中所述第二支撑杆(18)固定在底座上,折杆支撑架(20)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二支撑杆(18)顶端,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板(3),第一支撑杆(12)底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1)上,第二支撑板(8)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顶端;所述加热装置、电池固定装置、中和剂过滤装置依次环套,用密封圈固定,中和剂过滤装置、气体转移装置、气体收集装置通过连接管和调节阀连通,钢针驱动装置穿过中和过滤系统固连钢针,所述钢针驱动装置中的气缸(2)固定在第一支撑板(3)上,气缸驱动杆(24)穿过折杆支撑架(20)和第一支撑板(3)上的限位圈(24a),加热炉(16)固连在底座(11)上,加热炉(16)内部固定有第二支撑座(30),所述气体转移装置中的吸力调节器(7)安装在第二支撑板(8)上,所述气体收集装置中的气体收集袋(10)置于底座(11)上,第一支撑座(27)固定在箱体(21)内部,所述电池固定装置中的固定夹具(26)固定在第一支撑座(27)上,所述中和剂过滤装置(23)上端连通气体转移装置中的排气腔(4),所述排气腔(4)内部设置有抽气扇(25),排气腔(4)通过第一连接管(6)与吸力调节器(7)连接,所述吸力调节器(7)通过第二连接管(6a)与气体收集袋(1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和剂过滤装置(23)与箱体(21)顶端契合环套对接,外部环套有第二密封圈(22),所述箱体(21)底端与加热炉(16)契合环套对接,外部环套有第一密封圈(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支撑杆(18)与折杆支撑架(20)的环套处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19),所述第一密封圈(13)和第二密封圈(22)的开口处分通过第四螺栓(22a)连接,所述底座(11)和所述第一支撑座(27)上设置有一组螺纹凹孔,第一支撑座(27)中间设有圆形透气孔(27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加热炉(16)放置在所述底座(11)上,所述加热炉(16)底端设置有一组固定板(15),每个所述固定板(15)分别螺纹连接第一螺栓(14),所述加热炉侧壁设置有加热炉开关(17),所述加热炉(16)内部固定有第二支撑座(30),所述箱体(21)内部固定有第一支撑座(2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钢针驱动装置的第一支撑板(3)上固定气缸(2),气缸(2)上设置有控制器(1),气缸(2)的驱动杆(24)穿过第一支撑板(3)和折杆支撑架(20)上的限位圈(24a),驱动杆(24)穿过中和剂过滤装置(23)固定连接钢针(2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锂电池热失控气体过滤收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吸力调节器(7)包括活性炭管、硅胶管和含有氢氧化钠的洗涤瓶,通过线路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吸力调节器(7)前部设置有一组流量调节按钮(7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6284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体连接式反应釜
- 下一篇:碳化硅换热器钢衬四氟管板密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