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白车身焊装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的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52703.6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1064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周明文;高建昊;王曼华;郭鑫;崔颖;蔡金生;赵长荣;马红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5/02 | 分类号: | B62D65/02;B23K37/0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张岩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身 焊装后翼子板 流水 下部 总成 定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白车身焊装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的定位装置,由有六个定位块、两个旋转定位销、两个压力夹和一个手柄组成,其中六个定位块用于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在定位装置上的定位;两个旋转定位销,用于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在白车身上的定位;两个压力夹,用于将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在白车身上的固定;在定位装置上还设有一处手柄,用于定位装置的手持操作。六个定位块、两个旋转定位销、两个压力夹均可利用调整垫片进行双向调整。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结构简单,灵活轻便,可操作性强。本发明已应用于红旗长春基地L平台改造项目(焊装车间车身自动线)左/右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的定位安装,使用效果良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白车身焊装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原红旗L白车身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定位工装安装在侧围外板总成的主拼夹具上,侧围外板装配后,在主拼夹具上直接固定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完成焊装。现一汽股份公司红旗长春基地L平台焊装车间进行改造,焊装生产线采用岛式结构,岛内实现了多车型柔性生产,但主焊岛内无法完成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焊装。为保证产品精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制作相应的定位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白车身焊装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的定位装置。在定位装置上分别设计了六个定位块、两个旋转定位销、两个压力夹和一处手柄,其结构简单,灵活轻便,可操作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白车身焊装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2,底板2上装有手柄1、旋转定位销Ⅰ3、旋转定位销Ⅱ4、异型板Ⅰ5、L连接板Ⅰ6、定位块Ⅰ7、压力夹Ⅰ8、定位块Ⅱ9、异型板Ⅱ10、压力夹Ⅱ11、L连接板Ⅱ12、定位块Ⅲ13、定位块Ⅳ14、定位块Ⅴ15、L连接板Ⅲ16、定位块Ⅵ17、L连接板Ⅳ18和L连接板Ⅴ19。
所述手柄1穿过底板2上的两个孔采用两个螺母固定;异型板Ⅰ5、异型板Ⅱ10分别采用两个螺栓固定在底板2上,其中定位块Ⅰ7通过L连接板Ⅰ6采用螺栓固定在异型板Ⅰ5上,压力夹Ⅰ8采用四个螺栓固定在异型板Ⅰ5上。定位块Ⅲ13通过L连接板Ⅱ12采用螺栓固定在异型板Ⅱ10上,压力夹Ⅱ11采用四个螺栓固定在异型板Ⅱ10上;定位块Ⅱ9、定位块Ⅳ14、定位块Ⅵ17分别采用螺栓固定在底板2上;L连接板Ⅳ18、L连接板Ⅴ19分别采用螺栓固定在底板2上,其中L连接板Ⅳ18上通过螺栓固定有旋转定位销Ⅱ4,L连接板Ⅴ19通过螺栓固定有旋转定位销Ⅰ3;L连接板Ⅲ16直接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2上,定位块Ⅴ15通过螺栓固定在L连接板Ⅲ16。
所述旋转定位销Ⅰ3由定位轴套筒Ⅰ31、卡槽Ⅰ32、卡槽Ⅱ33、转轴Ⅰ34、定位销Ⅰ35、连接杆Ⅰ36和压头Ⅰ37组成。连接杆Ⅰ36安装在具有中空的定位轴套筒Ⅰ31内,其中在定位轴套筒Ⅰ31上设有卡槽Ⅰ32和卡槽Ⅱ33,连接杆Ⅰ36左侧采用螺纹连接一个压头Ⅰ37,右侧安装一个转轴Ⅰ34,定位销Ⅰ35采用螺纹固定在连接杆Ⅰ36上。
所述旋转定位销Ⅱ4由定位轴套筒Ⅱ41、卡槽Ⅲ42、卡槽Ⅳ43、转轴Ⅱ44、定位销Ⅱ45、连接杆Ⅱ46和压头Ⅱ47组成。连接杆Ⅱ46安装在具有中空的定位轴套筒Ⅱ41内,其中在定位轴套筒Ⅱ41上设有卡槽Ⅲ42和卡槽Ⅳ43,连接杆Ⅱ46左侧采用螺纹连接一个压头Ⅱ47,右侧安装一个转轴Ⅱ44,定位销Ⅱ45采用螺纹固定在连接杆Ⅱ46上。
其中,六个定位块用于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在定位装置上的定位;两个旋转定位销用于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在白车身上的定位;两个压力夹用于将后翼子板流水槽下部总成在白车身上的固定;手柄用于定位装置的手持操作。六个定位块、两个旋转定位销、两个压力夹均可利用调整垫片进行双向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527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进浇方式的高精度深孔储存板
- 下一篇:一种可调节双工位焊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