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分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440618.8 | 申请日: | 2019-04-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93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 发明(设计)人: | 于云江;郑晶;严骁;庄僖;蔡凤珊;林颖;任明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5F1/00 | 分类号: | B65F1/00;B65F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刘亚娟 |
| 地址: | 510655***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分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垃圾分类装置,包括用于承载的壳体,用于放置垃圾的垃圾筐,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且为用电器提供电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于提醒的垃圾分类灯箱,用于感应是否有人靠近垃圾箱的红外感应装置,以及用于接收红外线装置信号、控制垃圾分类灯箱的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将红外感应装置与垃圾分类灯箱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为人们提供较为醒目的垃圾分类标识,同时,也节约了电资源;另外,本实用新型打破了垃圾箱只对垃圾进行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分类的传统,对垃圾进行更多的分类更有利于后期针对性的处理,实用性更强,适合大量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分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比较突出,庞大的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对人居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优良的人居环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因此,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前处置的重要环节,是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减小环境污染的关键,既能够让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又有利于保护好生活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意义重大,我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已有10多年时间,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并不尽如人意,这背后原因很多,单就从垃圾箱装置设计而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操作复杂不方便,许多居民表示,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不知道正确的分类操作,更没有那个“闲工夫”去研究。
第二,是现阶段垃圾箱的设计,基本都是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并列设置回收箱体的垃圾箱,但是,将垃圾简单的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垃圾在后期的垃圾处理中必然会增加处理难度。倘若能够将垃圾更详细的进行分类,如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进行单独的分类,会更利于后期的垃圾处理。
第三,现有的垃圾箱存在着在光线不好的环境中很难看清分类标志的问题;而红外线感应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如生活中最常见的红外线感应水龙头;如果将红外线感应技术应用到垃圾箱中来改善在光线不好的环境中很难看清分类标志的问题,定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同时,由于每个居民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有所不同,现有的垃圾箱还存在着在分类准确率低的问题,如果垃圾箱还具有感应提醒所丢的垃圾是否掺入大量其它类别垃圾的功能,比如判别出该袋垃圾里面有两根废电池,或是含有小段金属线,从而向居民发出提醒注意准确放置,如此分类准确率定会有所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相对简单且操作更明确、分类更加全面,实用性强的垃圾分类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垃圾分类装置,包括用于承载的壳体,用于放置垃圾的垃圾筐,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且为用电器提供电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于提醒的垃圾分类灯箱,用于感应是否有人靠近垃圾箱的红外感应装置,以及用于接收红外线装置信号、控制垃圾分类灯箱的控制装置;
所述壳体包括垃圾放置腔和装置腔;所述垃圾筐包括第一垃圾筐、第二垃圾筐、第三垃圾筐和第四垃圾筐;所述装置腔设置在所述垃圾放置腔上端;所述第一垃圾筐、第二垃圾筐、第三垃圾筐、第四垃圾筐从左至右依次活动设置在垃圾放置腔内部,垃圾放置腔上分别设置有四个垃圾投放口,四个垃圾投放口分别位于第一垃圾筐、第二垃圾筐、第三垃圾筐、第四垃圾筐的正上方,且第一垃圾筐、第二垃圾筐、第三垃圾筐、第四垃圾筐均能够从垃圾放置腔前端取出;所述垃圾分类灯箱包括第一灯箱、第二灯箱、第三灯箱、第四灯箱,所述第一灯箱、第二灯箱、第三灯箱、第四灯箱依次从左至右镶嵌设置在装置腔的前表面,且第一灯箱、第二灯箱、第三灯箱、第四灯箱分别位于第一垃圾筐、第二垃圾筐、第三垃圾筐、第四垃圾筐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垃圾放置腔从左至右分为四个腔体,且腔体之间设置有隔档板;所述第一垃圾筐、第二垃圾筐、第三垃圾筐、第四垃圾筐分别活动设置在四个腔体内部;打破了垃圾箱只对垃圾进行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的传统,对垃圾进行更多的分类更有利于后期针对性的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406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工地用污水处理系统
- 下一篇:阳极电极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