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转向柱管一模两穴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428999.8 | 申请日: | 2019-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18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 发明(设计)人: | 陈锦兴;彭亮;吴建雄;宾国仕;梁宏英;覃瑞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东升压铸模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 代理公司: | 44215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克宽 |
| 地址: | 52377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组件 弯管 压铸 本实用新型 排气装置 入料管道 增压装置 导向柱 固定块 腔内 连通 汽车转向柱 固定装置 生产效率 压铸材料 压铸成型 一模两穴 上模芯 下模芯 压铸模 模具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铸模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汽车转向柱管一模两穴模具。包括固定装置、入料管道、第一成型组件、第二成型组件、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第一成型组件包括第一上模芯和第一下模芯;第一成型组件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固定块和第一导向柱;第二成型组件的两侧均设有第二固定块和第二导向柱;第一成型组件的周围连通有若干个第一排气装置和若干个第一增压装置,第二成型组件的周围连通有若干个第二排气装置和若干个第二增压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入料管道配合第一成型组件、第二成型组件、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使得压铸材料能够同时流入第一压铸腔内和第二压铸腔内进行压铸成型,实现一模二出的效果,提高压铸的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铸模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汽车转向柱管一模两穴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市面汽车需求量的不断增多,汽车转向柱管作为汽车转向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汽车转向柱管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现有的制造汽车转向柱管的模具均为一模一出,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量。生产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转向柱管一模两穴模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转向柱管一模两穴模具,包括固定装置、入料管道、第一成型组件、第二成型组件、第一弯管和第二弯管,第一成型组件和第二成型组件均安装于固定装置内;第一成型组件包括第一上模芯和第一下模芯,第一上模芯和第一下模芯配合形成第一压铸腔,第二成型组件包括第二上模芯和第二下模芯,第二上模芯和第二下模芯配合形成第二压铸腔,入料管道通过第一弯管与第一压铸腔连通,入料管道通过第二弯管与第二压铸腔连通;第一成型组件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固定块和第一导向柱,第一导向柱穿过固定装置且插接于第一固定块,第一导向柱的下端往远离第一成型组件的方向倾斜,第一固定块设有用于与第一导向柱插接的第一导向孔;第二成型组件的两侧均设有第二固定块和第二导向柱,第二导向柱穿过固定装置且插接于第二固定块,第二导向柱的下端往远离第二成型组件的方向倾斜,第二固定块设有用于与第二导向柱插接的第二导向孔;第一成型组件的周围连通有若干个第一排气装置和若干个第一增压装置,第二成型组件的周围连通有若干个第二排气装置和若干个第二增压装置。
进一步的,第一成型组件的底部连通有第一渣料包;第二成型组件的底部连通有第二渣料包。
进一步的,第一上模芯内、第一下模芯内、第二上模芯内和第二下模芯内均设有管道。
进一步的,第一下模芯设有若干个条第一气道,第一压铸腔通过第一气道与第一排气装置连通;第一排气装置包括第一上阻挡块和第一下阻挡块,第一上阻挡块设有多个第一上阻挡条,相邻两个第一上阻挡条之间设有第一上容置槽,第一下阻挡块设有多个第一下阻挡条,相邻两个第一下阻挡条之间设有第一下容置槽,第一上阻挡块和第一下阻挡块紧密贴合时,第一上容置槽用于容设第一下阻挡条,第一下容置槽用于容设第一上阻挡条。
进一步的,第二下模芯设有若干个第二气道,第二压铸腔通过第二气道与第二排气装置连通,第二排气装置包括第二上阻挡块和第二下阻挡块,第二上阻挡块设有多个第二上阻挡条,相邻两个第二上阻挡条之间设有第二上容置槽,第二下阻挡块设有多个第二下阻挡条,相邻两个第二下阻挡条之间设有第二下容置槽,第二上阻挡块和第二下阻挡块紧密贴合时,第二上容置槽用于容设第二下阻挡条,第二下容置槽用于容设第二上阻挡条。
进一步的,固定装置包括上模板、下模板和底座,下模板设有用于容设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的第一开口;下模板设有用于容设第一排气装置和第二排气装置的第二开口。
进一步的,第一增压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气缸和第一挤压块,第一支架固定于下模板,第一气缸安装于下模板,第一气缸的输出端与第一挤压块连接,第一挤压块与第一成型组件的侧面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东升压铸模具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东升压铸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289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