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转透平机械转子内腔的工装及旋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49431.7 | 申请日: | 201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865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津;汤福龙;杨世锡;刘学坤;周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P19/06 | 分类号: | B23P19/06;B23P19/00 |
代理公司: | 31100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喻学兵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拧 旋拧装置 本实用新型 支撑单元 支撑支架 转子内腔 导向台 活动件 摆头 铰接 可横向移动 复杂内腔 伸出状态 收缩状态 透平机械 输出 动力源 紧固件 工装 收放 支撑 驱动 |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拧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和收放单元,由支撑单元支撑,包括:支撑支架,设置有导向台;旋拧单元,由导向台支撑并引导而可横向移动,包括:旋拧摆头,输出旋拧力矩;和旋拧动力源,驱动旋拧摆头以输出旋拧力矩;活动件,可纵向移动地设置于支撑支架中;和连杆,一端铰接于活动件,另一端铰接于旋拧单元;其中,旋拧装置具有收缩状态和伸出状态。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旋转透平机械转子内腔的工装。上述旋拧装置可以进入例如转子内腔的复杂内腔结构中对紧固件进行旋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拧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旋转透平机械转子内腔的工装。
背景技术
旋转透平机械的转子零件一般由多级螺栓连接,这些螺栓一般都处于转子内腔,由于转子内腔入口小,进深大,内腔结构复杂,而且螺栓所在操作半径远大于转子内腔入口,所以内腔螺栓连接的装配一直是装配中的难题。以往针对入口相对较大,进深相对较短的转子,内腔螺栓连接勉强可以采用人工带帽,再用工装和工具拧紧和分解螺母,但随着转子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转子结构越来越细长,导致转子内腔入口越来越小,人手已经无法到达转子内腔进行拧紧和分解操作,只能依靠复杂工装和工具进行。
以螺母装配为例,在给螺母戴帽时,传统的工装和工具在操作时极为复杂,需要整个工装用起重机吊起,采用孔探仪辅助对准一个螺母进行戴帽,再把整个工装吊起放置第二颗螺母。整个过程需要不断重复吊起工装、安装工装、孔探仪辅助找正、安装螺母、吊起工装、安放新螺母等过程,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导致装配效率非常低。在拧紧时传统的工装和工具采用人工限力,需要一根长长的扭力杆传扭,将力矩扳手的力矩传到拧紧头的齿轮组上,再传递到待拧紧的螺母。由于内腔小入口的限制,和工装多功能需求,扭力杆直径被限制得非常小,在大力矩限力时扭力杆容易发生变形,使得输出力矩精度不高,工装的可靠性偏低。在限力过程中由于在传递路径(包括扭力杆和齿轮组)上有力矩衰减,输入力矩要求很大,导致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很大。再加上该限力操作为转子内腔的盲装,需要保证工装对发动机不可碰,需要格外小心,所以该部位螺母限力的效率也非常低。
对此,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7160157A提供了一种面向窄口深腔环境的螺栓自动预紧方法,该方案属于自动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面向窄口深腔环境的螺栓自动预紧方法。该方法采用机械辅助定位和自动螺母预紧的方式,采用视觉传感器实时反馈内部图像,实现操作过程以及螺母装配结果可视;采用应变片传感器测量并反馈扭力信息,保证螺母预紧力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先组装自动预紧装置,向窄口深腔式结构的腔体偏心竖直送入扳手组件,安装底座组件,启动力矩电机实施自动预紧。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旋拧装置,其可以进入例如转子内腔这种入口小的复杂内腔结构中对螺母等紧固件进行旋拧,诸如戴帽和预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拧装置,便于进入复杂内腔结构例如转子内腔旋拧螺母,可以用于强限制复杂空间的零件装配。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拧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和收放单元,由所述支撑单元支撑,包括:支撑支架,纵向延伸并且设置有导向台;旋拧单元,设置成由所述导向台支撑并引导而可横向移动,包括:旋拧摆头,用于输出旋拧力矩;和旋拧动力源,连接所述旋拧摆头并驱动所述旋拧摆头以输出旋拧力矩;活动件,可纵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支架中;和连杆,一端铰接于所述活动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旋拧单元;其中,所述旋拧装置具有收缩状态和伸出状态,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旋拧单元位于沿纵向延伸的柱形空间内;在所述伸出状态,所述旋拧单元借助于所述活动件的纵向移动经所述连杆带动而朝所述柱形空间外侧伸出;所述柱形空间由所述旋拧装置能进入的最小通道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大学,未经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494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螺丝机
- 下一篇:旋拧装置及转子内腔螺母旋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