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轮转接套及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60847.1 | 申请日: | 2019-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421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吴高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B60B17/00;B61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接套 钢轮 车轮 车体连接孔 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 间隔设置 车型 轮胎固定螺栓 试验成本 制作周期 轮毂 试验 加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轮转接套及具有其的车辆,车轮转接套包括:第一转接套分片,第一转接套分片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车体连接孔和多个第一钢轮连接孔;第二转接套分片,第二转接套分片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车体连接孔和多个第二钢轮连接孔;其中,第一转接套分片与第二转接套分片相连,第一车体连接孔与第二车体连接孔用于与车辆的轮毂相连,第一钢轮连接孔与第二钢轮连接孔用于与钢轮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轮转接套,通过第一转接套分片和第二转接套分片的设置,可使不同的车型可以通过车轮转接套采用相同的钢轮进行试验,且车轮转接套的制作周期短、难度低,能够根据车型轮胎固定螺栓孔尺寸随时定制加工,进而降低了试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轮转接套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试验中要更换钢制车轮后在轨道上行驶,因在研车型种类较多,不同车型的轮胎螺栓孔径、位置尺寸不同,但给每一车型配一套钢轮却因成本、运输、存放等原因极不划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轮转接套,所述车轮转接套可以实现极低成本车轮转接安装,无需针对不同的轮毂规格重新制作配套钢制车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轮转接套包括:第一转接套分片,所述第一转接套分片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车体连接孔和多个第一钢轮连接孔;第二转接套分片,所述第二转接套分片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车体连接孔和多个第二钢轮连接孔;其中,多个所述第一车体连接孔与多个所述第二车体连接孔一一对应,多个所述第一钢轮连接孔与多个所述第二钢轮连接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转接套分片与所述第二转接套分片相连,且所述第一车体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孔正对,所述第一钢轮连接孔与所述第二钢轮连接孔正对,所述第一车体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孔用于与车辆的轮毂相连,所述第一钢轮连接孔与所述第二钢轮连接孔用于与钢轮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轮转接套,通过第一转接套分片和第二转接套分片的设置,可使不同的车型可以通过车轮转接套采用相同的钢轮进行试验,且车轮转接套的制作周期短、难度低,能够根据车型轮胎固定螺栓孔尺寸随时定制加工,进而降低了试验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轮转接套,所述第一车体连接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孔的直径,所述第一钢轮连接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钢轮连接孔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轮转接套,还包括;转接套螺栓,所述转接套螺栓依次穿过第一钢轮连接孔和第二钢轮连接孔,所述转接套螺栓的头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钢轮连接孔的直径,且所述转接套螺栓的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钢轮连接孔的直径,所述车轮转接套适于通过所述转接套螺栓与车辆的钢轮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轮转接套,还包括调整垫片,所述调整垫片可选择性的套设在所述转接套螺栓,且所述调整垫片套设在所述第二转接套分片的远离所述第一转接套分片的一侧,以调整所述钢轮轮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轮转接套,所述第一转接套分片和第二转接套分片中的一个的中心孔的周沿设有沿径向向外凹陷的豁口,所述豁口与所述第一转接套分片和第二转接套分片中的另一个的端面正对,所述第一转接套分片和第二转接套分片在所述豁口处焊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轮转接套,所述第一转接套分片和第二转接套分片中的一个的外圈周沿设有沿径向向内凹陷的豁口,所述豁口与所述第一转接套分片和第二转接套分片中的另一个的端面正对,所述第一转接套分片和第二转接套分片在所述豁口处焊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轮转接套,多个所述第一车体连接孔与多个所述第一钢轮连接孔在所述第一转接套分片上一一交错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车体连接孔与多个所述第二钢轮连接孔在所述第二转接套分片上一一交错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608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白车身刚度试验台
- 下一篇:无人智能驾驶转向台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