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身碳纤维复合保护膜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189390.X | 申请日: | 2019-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004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 发明(设计)人: | 朱立超;林海波;黎华平;冯月芹;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B60R13/04 | 分类号: | B60R13/04;B32B9/00;B32B9/04;B32B27/38;B32B27/06;B32B7/12;B32B33/00;B32B3/30;B32B3/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8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环氧树脂层 碳纤维基 导热杆 隔热膜 本实用新型 碳纤维复合 粘合胶层 保护膜 导热片 车身 覆盖 导热 耐腐蚀性能 端部焊接 热量散发 上等间隔 使用寿命 双重效果 整体复合 复合膜 膜整体 隔热 车内 贯穿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碳纤维复合保护膜,包括碳纤维基膜和环氧树脂层,所述环氧树脂层通过第一粘合胶层覆盖在碳纤维基膜顶部,所述环氧树脂层顶部通过第二粘合胶层覆盖有隔热膜,所述环氧树脂层上等间隔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贯穿于碳纤维基膜、环氧树脂层和隔热膜的导热杆,所述导热杆端部焊接有导热片,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碳纤维基膜整体的耐腐蚀性能,提高了该复合膜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环氧树脂层上覆盖隔热膜可以有效的隔绝外部的热量进行车内,并在凹槽内设置导热杆和导热片结构,可以将碳纤维基膜和环氧树脂层上的热量散发出去,提高了整体复合膜的隔热和导热的双重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身碳纤维复合保护膜。
背景技术
碳纤维膜,即汽车专用立体碳纤膜,采用高级PVC纤维制作而成,永不褪色,产品为透气贴纸,防起汽泡。精选的材料质量轻,韧性好,耐性强,易于施工。产品选用环保材料,加热微有异味,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高级PVC纤维具有超强的抗拉力性,伸缩性能极好,不易断裂。背胶采用热溶性胶,粘度更强,不易脱落,丝毫不会损伤车身漆,更有利于施工的进行,也适合爱车一族的DIY。该产品与真碳纤一样,具有高仿纹路特点,3D立体效果极佳,随着角度的不同,显示的光线也随着不同。
现有的车身碳纤维膜结构多为单一型保护膜结构,整体膜的耐腐蚀性较差,而且膜的导热和隔热双重效果并不理想,碳纤维膜在使用过程中,对汽车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阻流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碳纤维复合保护膜,提高碳纤维基膜整体的耐腐蚀性能,提高了该复合膜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整体复合膜的隔热和导热的双重效果,提高复合膜的抗阻流效果,降低风流影响,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身碳纤维复合保护膜,包括碳纤维基膜和环氧树脂层,所述环氧树脂层通过第一粘合胶层覆盖在碳纤维基膜顶部,所述环氧树脂层顶部通过第二粘合胶层覆盖有隔热膜,所述环氧树脂层上等间隔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贯穿于碳纤维基膜、环氧树脂层和隔热膜的导热杆,所述导热杆端部焊接有导热片。
优选的,所述环氧树脂层为乙烯基酯树脂层,所述环氧树脂层的厚度不超过1mm。
优选的,所述隔热膜为太阳膜,所述隔热膜的厚度不超过0.1mm。
优选的,所述导热杆和导热片均为石墨片膜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热片形状为圆弧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凹槽截面形状为方形,所述凹槽的深度不超过0.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碳纤维基膜上覆盖的环氧树脂层,可以提高碳纤维基膜整体的耐腐蚀性能,提高了该复合膜的使用寿命;
2、通过在环氧树脂层上覆盖隔热膜可以有效的隔绝外部的热量进行车内,同时配合环氧树脂层上等间隔开设的凹槽结构,并在凹槽内设置导热杆和导热片结构,可以将碳纤维基膜和环氧树脂层上的热量散发出去,提高了整体复合膜的隔热和导热的双重效果;
3、环氧树脂层上设置成凹槽结构,可以在汽车运行时,提高复合膜的抗阻流效果,降低风流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热杆和导热片部分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碳纤维基膜、2第一粘合胶层、3环氧树脂层、4第二粘合胶层、5隔热膜、6导热杆、7导热片、8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893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