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拖拽臂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79009.1 | 申请日: | 2019-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566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姜金玉;丁良奇;郝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11201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强筋 拖拽臂 第一端 本实用新型 正常行驶 侧面 呈递 夹角为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拖拽臂和车辆,其中拖拽臂包括:拖拽臂本体、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拖拽臂本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拖拽臂本体的宽度从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呈递减趋势;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设置在所述拖拽臂本体的侧面,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相连且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的夹角为120°‑124°。该拖拽臂在拖拽臂本体的侧面上设置有互呈一定角度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可有效增加拖拽臂的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力,以保证车辆能够正常行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拖拽臂和车辆。
背景技术
拖曳臂是一种结构紧凑的悬架零件,一般情况下与后车轮直接连接,它承受着来自地面的各种力及扭矩,受力情况比较复杂,传统拖曳臂在路试中常常因为刚度不足引起后轮定位参数超差,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拖拽臂,该拖拽臂在拖拽臂本体的侧面上设置有互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可有效增加拖拽臂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拖拽臂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拖拽臂,包括:拖拽臂本体,所述拖拽臂本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拖拽臂本体的宽度从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呈递减趋势;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设置在所述拖拽臂本体的侧面,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相连且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的夹角为120°-12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拖拽臂,该拖拽臂在拖拽臂本体的侧面上设置有互呈一定角度设置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可有效增加拖拽臂的强度。
另外,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拖拽臂,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拖拽臂还包括: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设置在所述拖拽臂本体的侧面,所述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拖拽臂本体的所述第二端的距离递减,所述第三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夹角为69°-7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拖拽臂还包括:第四加强筋,所述第四加强筋相比所述第三加强筋更靠近所述拖拽臂本体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夹角为23°-2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第三加强筋分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拖拽臂本体的侧面在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位置设置有凸柱,所述拖拽臂本体的所述第一端的端面设置有衬套,所述衬套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凸柱的中心轴线确定第一平面,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平面的夹角为31°-3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的夹角为122°,所述第三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夹角为71°,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夹角为25°,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平面的夹角为3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在端部处相连以形成“V”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拖拽臂为铸铁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的拖拽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拖拽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790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架系统及汽车
- 下一篇:一种摇臂前套管焊接结构及其加工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