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下穿隧道抗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65510.5 | 申请日: | 201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370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向龙;韦远飞;田志宇;张博;林国进;唐协;郑金龙;田尚志;李泳伸;唐锐;邓刚;朱长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51226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强;杨冬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拔桩 槽体 冠梁 隧道 本实用新型 围护结构 侧墙 底面 抗浮 底板 施工工程量 顶部设置 工程成本 施工周期 隧道施工 外侧面 支撑面 支撑 顶面 抗拔 下穿 侧面 维修 节约 施工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下穿隧道抗拔结构,属于隧道施工领域,目的是在能避免抗拔桩使用的同时提高隧道的抗浮能力。包括围护结构、冠梁和槽体,槽体呈U形,包括底板和两侧的侧墙,在侧墙的顶部设置有支撑面;冠梁包括顶面、与围护结构相邻的底面、与U形槽体相邻的内侧面以及与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冠梁坐落于支撑面上,其底面与支撑面相配合。本实用新型,即便在不使用抗拔桩的前提下,也具有抗浮能力,除适当增加冠梁的尺寸以外,对隧道的结构等几乎不产生影响,因此,对施工工程量的影响极小;再者,该结构可避免抗拔桩的施工,从而节约了抗拔桩的施工周期,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并且,无论是新建隧道或者已经隧道的维修,对槽体的影响小,不会影响槽体的耐久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领域,具体的是下穿隧道抗拔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干道节点上多采用立体交通形式,如设置高架桥或者下穿隧道。目前,下穿隧道施工时,首先需要施工基坑,基坑开挖前需要设置基坑围护结构以保护基坑及施工安全,基坑开挖后在基坑内浇筑下穿隧道混凝土主体结构,对于埋设较浅等依靠主体结构上部覆土重量及自身重量不能满足抗浮要求的隧道,隧道会出现上浮的现象,然而隧道上浮会影响路面的平整度,甚至导致防水失效等问题,危及隧道安全。为解决上述问题,传统方法为在隧道混凝土主体结构下方设置抗拔桩与混凝土主体结构相连接,或设置锚索与框架主体结构相连接,以避免隧道上浮的现象。然而,设置抗拔桩或锚索,具有以下缺点:
第一,施工麻烦、施工周期长;由于下穿隧道通常设置于城市交通繁忙的地段,施工周期越长,增加了基坑及周边建筑沉降等风险;第二,抗拔桩或锚索的增加势必造成工程量的增加及工程造价的提高;第三、抗拔状与主体结构底部连接处防水质量不易控制,特别对于已建成的即有隧道,设置抗拔桩时,需要在主体结构底部设置安装孔,将抗拔桩设置于安装孔中,然而,在混凝土基础底板上开孔,后期容易形成渗漏水病害;第四、抗拔桩或锚索与框架主体结构相连接处一般为结构爆弱部位,会削弱框架主体结构的耐久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下穿隧道抗拔结构,在能避免抗拔桩使用的同时提高隧道的抗浮能力,从而方便施工,缩短施工周期及工程造价。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下穿隧道抗拔结构,包括设置于基坑内的围护结构、浇筑于围护结构顶部的冠梁和设置于基坑内的框架主体结构;所述框架主体结构为设置于基坑内的槽体,所述槽体呈U形,包括底板和位于底板两侧的侧墙,在所述侧墙的顶部设置有支撑面;所述冠梁包括顶面、与围护结构相邻的底面、与槽体相邻的内侧面以及与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所述冠梁坐落于所述支撑面上,其底面与所述支撑面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冠梁的内侧面与围护结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冠梁的外侧面与围护结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在所述侧墙的顶部设置有由其顶端面向下凹陷并向外贯穿侧墙外侧面的缺口,并由所述缺口的台阶面构成侧墙的支撑面;所述缺口的侧面延伸至所述冠梁的内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侧墙的顶端面高于所述冠梁的顶面。
进一步的,所述槽体为设置于基坑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槽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围护结构为支护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下穿隧道抗拔结构,即便在不使用抗拔桩的前提下,也能利用隧道基坑支护时施作的围护结构和冠梁为槽体提供抗浮力,除适当增加冠梁的尺寸以外,对隧道的结构等几乎不产生影响,因此,对施工工程量的影响极小;再者,该结构可避免抗拔桩的施工,从而节约了抗拔桩的施工周期,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并且,无论是新建隧道或者已经隧道的维修,对槽体的影响小,不会影响槽体的耐久性;最后,冠梁的施作于围护结构的顶部,施工方便,且其施作对基坑的扰动小,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未经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655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深基坑地下连续墙围护及支护结构
- 下一篇:钢管拉森板桩降水围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