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44999.8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400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刘系暠;张静;王一聪;马克;贺燕铭;张艳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20 | 分类号: | F01P3/20;F01P7/16;F02M26/23;F02M26/28;F02M26/33;F02M3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10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冷却系统 低温环境 冷却设备 散热器 发动机冷却系统 低温冷却系统 出水管路 电子水泵 进水管路 状态时 导通 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 冷却技术 冷却系统 冷却水 进气 加热 气温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以解决低温环境下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所述冷却系统在高温冷却系统和低温冷却系统之间增加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低温冷却系统包括电子水泵、冷却设备、第一散热器和调节阀,当调节阀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电子水泵、冷却设备和第一散热器形成的第一环路导通;当所述调节阀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高温冷却系统、进水管路、冷却设备和出水管路形成第二环路导通。这样,在低温环境下,可以使用高温冷却系统中较高温度的冷却水对进气进行加热,提高进气温度,从而使得发动机在低温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排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是指内燃机在燃烧后将派出气体的一部分分离出、并导入进气侧使其再度参与燃烧的技术(手法或方法)汽油机中使用EGR技术,会导致末端混合气温度升高。冷却EGR技术是一种用来冷却部分返回到发动机气缸内的废气装置,可以有效降低气缸内的燃烧温度、抑制爆震、减少传热损失和泵气损失,进而实现降低油耗和排放的目的。
发动机工作时,燃油燃烧产生的热量除了做功、热辐射、传导以及废气带走外,其余的均由冷却系统进行冷却。由于发动机上集成的零件数量逐渐增多,如中冷器、增压器等同样需要冷却,但是其所需要的冷却温度、流量以及控制逻辑与发动机缸体、缸盖截然不同;另外,随着起停技术的应用,机械式节温器响应缓慢,开启、关闭均由发动机的水温决定,不利于发动机的暖机以及水温的快速冷却。因此,现有的冷却EGR技术包括高温冷却系统和低温冷却系统,其中高温冷却系统中冷却水的水温高于低温冷却系统中冷却水的水温。高温冷却系统和低温冷却系统仅通过除气管路和补水管路在膨胀壶处连通,且连通量很少,高温冷却系统和低温冷却系统相对独立。但是,由于EGR气体主要成分之一是燃烧后的水蒸气,在低温环境下,若混合EGR气体的发动机进气在低温冷却系统中结冰,会使得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以解决低温环境下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高温冷却系统、低温冷却系统、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
所述低温冷却系统包括电子水泵、冷却设备和第一散热器;所述电子水泵、冷却设备和第一散热器依次连接;
所述进水管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高温冷却系统的第一端,所述进水管路的第二端设于所述电子水泵和所述冷却设备之间;所述出水管路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冷却设备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所述出水管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高温冷却系统的第二端;
所述低温冷却系统还包括调节阀,当所述调节阀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电子水泵、冷却设备和第一散热器形成的第一环路导通;当所述调节阀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高温冷却系统、进水管路、冷却设备和出水管路形成第二环路导通。
可选的,所述调节阀为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连接所述进水管路或所述出水管路,所述第二阀门连接所述冷却设备,所述第三阀门连接所述电子水泵或所述第一散热器;
当所述三通阀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开启,所述第一阀门关闭;
当所述三通阀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开启,所述第三阀门关闭。
可选的,所述进水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低温冷却系统形成第一节点,所述出水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低温冷却系统形成第二节点;
当所述三通阀设于第一节点;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进水管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冷却设备连接,所述第三阀门与所述电子水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449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