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超晶格加解密芯片的车辆安全控制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26104.8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20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华;王志海;喻波;安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明朝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H04L12/40;G06F21/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王淼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晶格 解密 芯片 车辆 安全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晶格加解密芯片的车辆安全控制方法和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启动车辆,初始化车辆中的多个超晶格加解密芯片;车辆中内置的超晶格加解密芯片对网关和/或控制器采集到的存储数据、交互数据和通信数据中的至少之一进行加解密。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车辆中各个子系统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通信等交互的过程中,采用RSA系列算法或者SM系列算法进行通信数据或存储数据的加解密过程,导致车载系统处理数据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超晶格加解密芯片的车辆安全控制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5G技术的商用化,物联网尤其是车联网也在一步步走向大众,在V2X中,信息安全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V2X的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了车-车、车-路、车内三种场景,对于不同场景都需要采用不同的安全机制进行保护。尤其是在车内场景中,不同的子系统和电子设备会进行频繁的数据采集和通信,采集的数据和通信需要进行加密保护,目前常用的做法是采用PKI体系进行保护,但是由于车用嵌入式设备的性能较低、数据量较大,目前通用的大部分加密算法体系,如采用RSA系列算法或者SM处理数据存在处理数据效率低,存在不安全隐患等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超晶格加解密芯片的车辆安全控制方法和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车辆中各个子系统和电子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通信等交互的过程中,采用RSA系列算法或者SM系列算法进行通信数据或存储数据的加解密过程,导致车载系统处理数据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超晶格加解密芯片的车辆安全控制方法,该包括:启动车辆,初始化车辆中的多个超晶格加解密芯片;车辆中内置的超晶格加解密芯片对网关和/或控制器采集到的存储数据、交互数据和通信数据中的至少之一进行加解密
可选地,车辆中内置的超晶格加解密芯片对网关和/或控制器采集到的存储数据、交互数据和通信数据中的至少之一进行加解密,包括:车辆的网关通过CAN总线与外部主机和/或控制器进行交互数据;车辆的网关调用内置的超晶格加解密芯片的API接口对交互数据进行加解密。
可选地,车辆中内置的超晶格加解密芯片对网关和/或控制器采集到的存储数据、交互数据和通信数据中的至少之一进行加解密,包括:车辆中的控制器通过CAN控制器来控制CAN接收器接收通信数据;车辆中的控制器调用内置的超晶格加解密芯片的API接口对通信数据进行加解密。
可选地,车辆中内置的超晶格加解密芯片对网关和/或控制器采集到的存储数据、交互数据和通信数据中的至少之一进行加解密,包括:
车辆的每个控制器通过调用内置的超晶格加解密芯片的API接口对采集到的存储数据进行加解密;
其中,如果控制器接收到加密后的存储数据,则控制器解密加密后的存储数据;如果控制器将本地的存储数据进行加密后发给网关,则网关解密加密后的存储数据。
可选的,超晶格加解密芯片采用动态密钥流进行加密。
可选的,在初始化车辆中的超晶格加解密芯片的过程中,将超晶格密钥驱动变量下发到各个超晶格加解密芯片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超晶格加解密芯片的车辆安全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包括:内置有超晶格加解密芯片的网关;至少一个控制器,通过CAN总线接入网关,每个控制器都内置超晶格加解密芯片;其中,启动车辆,初始化车辆中的多个超晶格加解密芯片,且车辆中内置的超晶格加解密芯片对网关和/或控制器采集到的存储数据、交互数据和通信数据中的至少之一进行加解密。
可选地,控制器的类型包括如下至少之一:遥控门锁控制器、车灯控制器、仪表盘控制器、车门控制器、发动机控制器、气囊控制器、制动控制器和胎压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明朝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明朝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261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