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和车载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19309.3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20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邱佳慧;张香云;蔡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44 | 分类号: | H04W4/44;H04W4/46;H04W76/10;H04W84/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传输 方法 基站 车载 终端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和车载终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与车辆之间采用V2V通信技术传输共享信息时,存在信道资源和网络资源占用较大的问题。该方法包括,基站确定第一车载终端为簇头;其中,第一车载终端处于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基站确定第二车载终端和第一车载终端属于同一分簇;其中,第二车载终端处于第一车载终端的覆盖范围内;基站向第一车载终端发送第一信息,向第二车载终端发送第二信息;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车载终端为簇头,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车载终端向第一车载终端发送共享信息;基站接收第一车载终端发送的融合信息,并发送融合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和车载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可以通过车辆到车辆(vehicle to vehicle,V2V)通信技术及时获取其他车辆的车速、行驶方向、位置信息、是否踩了紧急刹车等共享信息,从而辅助驾驶员更好的感知视距外的交通状况,对危险状况提前做出预判并采取相应的避让措施。
如图1所示,在车辆与车辆之间采用V2V通信技术互传共享信息的场景中,车辆1、车辆2、车辆3、车辆4、车辆5、车辆6、车辆7和车辆8均与基站建立了通信连接。车辆1可以通过基站1将自己的共享信息分享给车辆2、车辆3、车辆4、车辆5、车辆6、车辆7和车辆8。
可以看出,基站与每个车辆均传输某一车辆的共享信息。但是,该方法占用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和信道资源,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和车载终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与车辆之间采用V2V通信技术传输共享信息时,存在信道资源和网络资源占用较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基站确定覆盖范围内的第一车载终端为簇头时,确定该第一车载终端的覆盖范围内与该第一车载终端属于同一分簇的第二车载终端。然后,第一车载终端根据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确定成为簇头。第二车载终端根据基站发送的二信息,确定向第一车载终端发送共享信息。然后,基站接收对第一车载终端对共享信息进行处理得到的融合信息,并发送该融合信息。其中,融合信息的字节数小于共享信息的字节数。
由此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基站通过确定覆盖范围内成为簇头的第一车载终端,并对该第一车载终端的覆盖内的第二车载终端进行分簇,从而确定与该第一车载终端属于同一分簇的第二车载终端。由于处于同一分簇的第二车载终端需要将共享信息发送至第一车载终端进行处理,并通过第一车载终端将处理得到的融合信息发送至基站。从而,基站无需与覆盖范围内的每个车载终端与基站建立连接,而是基站仅与覆盖范围内的簇头建立连接,从而降低了对基站的信道资源的占用。
进一步地,基站在发送融合信息时,由于第一车载终端对共享信息进行了处理,使得处理得到的融合信息的字节数小于共享信息的字节数,相比现有技术中基站与每个车辆均传输某一车辆的共享信息,基站在传输融合信息时可以占用更少的网络资源。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与车辆之间采用V2V通信技术传输共享信息时,存在信道资源和网络资源占用较大的问题。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当第一车载终端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时,根据第一信息的指示成为簇头。其中,第一车载终端处于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然后,第一车载终端接收覆盖范围内的第二车载终端发送的共享信息,并对共享信息进行处理,确定融合信息。然后,第一车载终端将字节数小于共享信息的字节数的融合信息发送至基站。
由此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当第一车载终端位于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并且第一车载终端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信息时,第一车载终端根据第一信息的指示确定成为簇头,并将处理得到的融合信息发送至基站;即,仅当第一车载终端成为簇头时,才建立与基站的通信连接,从而降低了对基站的信道资源的占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93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双轴加热固液型搅拌机
- 下一篇:一种金属铸造用多功能模具存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