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饰吸音棉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08429.3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8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潘建新;汪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天运消音防振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9/00 | 分类号: | B32B9/00;B32B9/04;B32B17/02;B32B17/12;B32B27/02;B32B27/12;B32B15/02;B32B15/14;B32B27/34;B32B3/06;B32B3/08;B32B3/12;B32B3/24;B32B7/08 |
代理公司: | 合肥鼎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2 | 代理人: | 叶丹 |
地址: | 433019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音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饰吸音棉,包括有覆盖在表面的阻燃网层,吸音棉的边界处设置有吸音棉封边,表层的阻燃网层包括有:玄武岩纤维25‑35%、玻璃纤维15‑25%、碳纤维10‑15%、间位芳纶纤维5‑15%、阻燃尼龙纤维5‑15%、阻燃聚酰胺纤维5‑10%、酚醛纤维5‑8%、合金纤维5‑15%和芳砜纶纤维5‑7%。阻燃网层由纤维材料编织而成;所述合金纤维包括原料以下重量百分数的原材料:铝25‑45%、钛15‑20%、铁10‑15%、钨5‑10%、铬5‑10%和铜5‑15%;本发明将阻燃网层包裹在吸音棉外层,在进行阻燃的同时,不破坏吸音棉的吸音作用,提高了吸音棉的吸音效果,提高了吸音棉的韧性和强刚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音棉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饰吸音棉。
背景技术
在当今社会,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后被世界范围所关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使用吸音隔音材料进行隔音消音是治理噪音污染的常用手段。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吸音棉有玻璃纤维吸音棉、海绵、聚酯纤维吸音棉等。玻璃纤维棉容易引起皮肤瘙痒和呼吸道过敏,对人体有危害,不适合室内使用。海绵大部分是闭孔发泡材料,吸音性能有限,更适合用于保温领域。而普通聚酯纤维吸音棉吸音的频宽较窄,仅对中高频声音有良好的吸收,对低频声音的吸收效果有限。而用于汽车内饰材料的吸音棉不仅需要良好的吸音性能,还需要满足安全阻燃、绿色环保、舒适耐用的等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生活实用和消防安全要求的日益增加,人们对于吸音棉的阻燃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阻燃技术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吸音材料的阻燃技术正朝着高效、经济、环保的方向发展。由于无机阻燃剂具有:毒性低,热稳定性好;不析出,有持久的阻燃效果;不产生腐蚀性气体;价格低廉;较小的发烟量等优点,因此无机阻燃剂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正逐步取代有机阻燃剂,因此合成无机阻燃剂的研究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有机阻燃剂目前仍在大量使用,将无机阻燃剂与有机阻燃剂组合使用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过渡的方式。
目前,社会对吸音材料的需求量迅猛增长,传统的吸声材料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环保性、装饰性、阻燃性的更高要求。因此,研究并开发应用新的环保吸音阻燃材料已成为努力的方向。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内饰吸音棉,通过将在吸音棉的内部设置有多层的吸音结构,目的在于解决吸音降噪效果不好、安全性不高、环保效果不佳的缺陷。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饰吸音棉,包括有覆盖在表面的阻燃网层,所述吸音棉的边界处设置有吸音棉封边,所述表层的阻燃网层包括有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材料:
玄武岩纤维25-35%、玻璃纤维15-25%、碳纤维10-15%、间位芳纶纤维5-15%、阻燃尼龙纤维5-15%、阻燃聚酰胺纤维5-10%、酚醛纤维5-8%、合金纤维5-15%和芳砜纶纤维5-7%。
所述阻燃网层由纤维材料编织而成;
所述合金纤维包括原料以下重量百分数的原材料:铝25-45%、钛15-20%、铁10-15%、钨5-10%、铬5-10%和铜5-15%。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阻燃网层的内层设置有吸音棉层,所述吸音棉层的内层设置为吸音蜂窝层。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阻燃网层与吸音棉层以及吸音棉层与吸音蜂窝层之间设置有粘结层。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吸引蜂窝层的内层设置有阻尼片材层,阻尼片材层与吸音蜂窝层的边界通过粘结层进行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阻尼片材层分为两层,上层的阻尼片材层与下层的阻尼片材层之间通过设置加强筋进行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阻尼片材层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根的加强筋,加强筋将阻尼片材层分割为至少一个的吸音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天运消音防振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天运消音防振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84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