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公铁两用车进行特长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02052.0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6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黎旭;陶伟明;汪辉武;匡亮;郑长青;周路军;粟威;曹彧;朱勇;杨翔;方钱宝;孙其清;陈锡武;焦康杰;吴林;唐思聪;肖辉;王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F1/00 | 分类号: | B60F1/00;B61D15/0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刘童笛 |
地址: | 61003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两用 进行 特长 铁路 隧道 防灾 救援 方法 | ||
1.一种采用公铁两用车进行特长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事故列车(4)驶入紧急救援站,救援列车(12)运输至少一辆公铁合用摆渡车(3)至隧道洞口(11)并脱离所述公铁合用摆渡车(3),所述公铁合用摆渡车(3)采用铁路模式沿正线隧道(1)行驶,行驶至所述紧急救援站外转换为公路模式,通过横通道(10)驶入安全隧道(2),到达被困人员待避区域附近,所述公铁合用摆渡车(3)运输被困人员至所述洞口(11)并连接于所述救援列车(12),所述救援列车(12)驶出事故区域,完成救援疏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列车发生燃烧烟气事故,所述事故列车(4)驶向所述紧急救援站并发出救援信号;
B、所述事故列车(4)停靠在所述紧急救援站,人员从所述事故列车(4)疏散撤离,通过安全通道(5)进入所述正线隧道(1)一侧的所述安全隧道(2),同时打开隧道通风设备,新鲜风由安全隧道(2)通过安全通道(5)进入事故列车(4)所在紧急救援站,紧急救援站顶部设有排烟管(13)将污风排出隧道,当人员全部通过所述安全通道(5)后,关闭所述安全通道(5)内的防火门(6),人员在所述安全隧道(2)中待避等待救援;
C、人员疏散完成后,打开所述正线隧道(1)中所述事故列车(4)行进方向一侧的风幕、水幕隔离装置(9),尽量减小所述事故列车(4)产生的烟气传播,车头连接有所述公铁合用摆渡车(3)的所述救援列车(12)抵达所述洞口(11),所述公铁合用摆渡车(3)脱离所述救援列车(12),从所述事故列车(4)行进方向的所述洞口(11)采用铁路模式驶入所述正线隧道(1),在所述紧急救援站处,所述公铁合用摆渡车(3)转换为公路模式,通过所述横通道(10)驶入所述安全隧道(2),到达被困人员待避区域附近;
D、被困人员乘坐所述公铁合用摆渡车(3)通过公路模式在所述安全隧道(2)中朝所述救援列车(12)行进方向行驶,通过所述横通道(10)行驶至所述正线隧道(1)后,所述公铁合用摆渡车(3)转换为铁路模式继续行驶,随后所述公铁合用摆渡车(3)驶出所述洞口(11),与所述洞口(11)处所述救援列车(12)连接,所述救援列车(12)驶出事故区域,完成救援疏散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列车发生事故后,列车控制系统识别列车剩余动力及列车距离所述紧急救援站的距离;
若所述事故列车(4)残余动力能够保证停靠在所述紧急救援站,说明列车发生所述燃烧烟气事故,此时所述列车控制系统发送具体停靠位置,执行后续步骤;
若所述事故列车(4)残余动力不能够保证停靠在所述紧急救援站,一般情况下为列车机械故障,不存在事故烟气的影响,此时所述列车控制系统发出信号采用列车随机救援的模式,随机救援模式下,所述救援列车(12)直接抵近所述事故列车(4)进行救援即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人员通过安全通道(5)进入所述正线隧道(1)相对所述安全隧道(2)另一侧的平行导洞(7),或人员由所述平行导洞(7)通过下穿联络通道(8)进入所述安全隧道(2)中待避等待救援,当人员全部通过所述安全通道(5)后,关闭所述安全通道(5)内的所述防火门(6)。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人员疏散完成后,打开所述正线隧道(1)中所述事故列车(4)行进方向前后两侧的所述隔离装置(9)避免有害气体的传播。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列车(12)悬挂连接所述公铁合用摆渡车(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205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