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营配调模型管理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88592.8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22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陆一鸣;吕广宪;刘鹏;杜建;李运硕;谭璐;叶小晖;王立岩;段祥骏;蔺海丽;冯德志;许媛媛;王国庆;岑维聪;刘玉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83 | 分类号: | G06F16/83;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调 模型 管理 方法 系统 | ||
1.一种营配调模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搜索配电自动化模型,得到调度模型、配电自动化模型和营销模型的边界设备;
对所述边界设备进行分析,得到所述配电自动化模型、营销模型与调度模型间重叠的设备信息和拓扑信息;
在配电自动化模型、营销模型与调度模型中分别对重叠的设备信息和拓扑信息进行处理,并将配电自动化模型、营销模型与调度模型进行合并,得到营配调全模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搜索配电自动化模型,得到调度模型、配电自动化模型和营销模型的边界设备,包括:
对配电自动化模型中的各设备分别进行搜索:
当设备为断路器,电压为第一电压且所属设备容器可追溯为变电站时,所述设备为调配边界设备;
当设备为断路器,所属设备容器非变电站,且所述设备一端可以搜到连接的交流线路段,另外一端搜索不到连接的交流线路段时,所述设备为馈线边界设备;
当设备为电力变压器且高压侧电压为第一电压时,所述设备为营配边界设备;
其中,配电自动化模型包括多个馈线模型;调配边界设备为配电自动化模型与调度模型间的边界设备,馈线边界设备为馈线模型间的边界设备,营配边界设备为配电自动化模型与营销模型间的边界设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边界设备进行分析,得到所述配电自动化模型、营销模型与调度模型间重叠的设备信息和拓扑信息,包括:
对馈线边界设备进行分析:当两个馈线模型有相同的ID的对象为馈线模型间重叠的对象;
对调配边界设备进行分析:当馈线模型中的断路器与调度模型中电压为第一电压的断路器名字相同时,名字相同的断路器为配电自动化模型与调度模型间的重叠设备;
对营配边界设备进行分析:当营销模型中配变建模为电力变压器,所述电力变压器高压侧电压为第一电压并且与馈线模型中的一个变压器的名字相同时,名字相同的变压器为配电自动化模型与营销模型间的重叠设备;当营销模型中配变建模为等值能量源,所述等值能量源与馈线模型中的一个变压器的名字相同时,名字相同的变压器为配电自动化模型与营销模型间的重叠设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配电自动化模型、营销模型与调度模型中分别对重叠的设备信息和拓扑信息进行处理,并将配电自动化模型、营销模型与调度模型进行合并,得到营配调全模型,包括:
在配电自动化模型、营销模型与调度模型中分别对重叠的设备信息和拓扑信息进行处理;
将处理完重叠的设备信息和拓扑信息的配电自动化模型、营销模型与调度模型,分别按照馈线模型与营销模型、馈线模型与馈线模型以及调度模型与馈线模型进行合并,得到营配调全模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线模型与营销模型的合并,包括:
删除营销模型中的重叠的变压器信息并删除营销模型中的重叠的变压器第一电压以上连接的设备;
保留营销模型中的重叠的变压器第二电压侧连接的设备及与第二电压侧绕组连接的设备,将保留的设备所关联的连接节点改为馈线模型中重叠的变压器低压侧端点所关联的连接节点;
营销模型中的重叠的变压器第二电压侧以下所连接设备的基准电压改为引用馈线模型中的相应基准电压。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线模型与馈线模型的合并,包括:
任选其中一个馈线模型为基础模型,删除另外一个馈线模型中的重叠对象;
另外一个馈线模型中的线路段的拓扑连接关系根据实际情况与基础模型中的设备进行连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模型与馈线模型的合并,包括:
根据调度模型与馈线模型之间的调配边界设备信息,删除馈线模型中主网变电站内从第一电压母线到重复的断路器的重叠对象信息,删除调度模型中重复的断路器连接的负荷对象;
将馈线模型中与重复的断路器连接的交流线路段连接到调度模型中的对应重复的断路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859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