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多维防伪溯源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369154.7 | 申请日: | 2019-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70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 发明(设计)人: | 薛卯良;赵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建林;薛卯良 |
| 主分类号: | G06Q30/018 | 分类号: | G06Q30/018;G06K7/14 |
| 代理公司: | 太原智慧管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4 | 代理人: | 马俊平 |
| 地址: | 030000 山西省太原市万***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人工智能 实现 数字化 多维 防伪 溯源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采用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多维防伪溯源的方法及系统,其中,采用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多维防伪溯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创建模型、商品码的生产和商品流通中商品码管理,采用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多维防伪溯源的系统,包括:云端数据处理系统、防伪生产线技术设备、人工智能识别终端和企业管理后台系统。本发明创造性的将人工智能识别与传统的扫码识别、涂层防伪相结合,融合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尖端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物品的前置多维立体识别而不仅仅是对标签本身的平面识别,以带有涂层的码为表现方式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防伪难,造假事件频发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采用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多维防伪溯源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假冒商品充斥市场不仅给企业及国家税收等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会对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现在通常使用的商品防伪方式基本上是物理防伪,以后置粘贴标签的方式进行表现(如激光镭射防伪、高温消失防伪、材质纹理防伪等)。科技的发展为标签防伪提供了更多的物理技术手段,但是同时也使得造假者有更多方式去破解和仿制防伪措施。现有的一些高级防伪措施(如隐形荧光防伪技术,超微粒子防伪技术等)虽然增加了造假的难度,但同时需要专用的识别工具识别真伪,大大增加了普通消费者识别的难度,并且依然是基于标签的防伪而不是基于物品本身的防伪,一旦标签制作技术被破解,很容易被仿制,不能真正起到全社会共同抵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作用。
现有防伪技术不管是传统的物理防伪还是上述的数字防伪,都是将防伪标签作为防伪识别的唯一载体,是后置平面识别,所采用的所有高技术手段只是对标签本身的技术升级,用户所识别的也只是标签的真伪,而不是商品本身的真伪。一旦标签所采用的技术被破解,并使用高精度识别设备采集标签表面图案信息,就可以被批量复制,使得造假仍然存在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采用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多维防伪溯源的方法及系统,创造性的将人工智能识别与传统的扫码识别、涂层防伪相结合,融合区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尖端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物品的前置多维立体识别而不仅仅是对标签本身的平面识别,以带有涂层的码为表现方式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防伪难,造假事件频发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采用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多维防伪溯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创建模型:
a1:通过云端数据处理系统创建人工智能差异化识别模型工具和创建识别特定数列码工具;
a2:采用人工智能差异化识别模型工具训练成为某一类商品的人工智能差异化识别模型,采用识别特定数列码工具创建识别特定数列码模型;
a3:将某一类商品的人工智能差异化识别模型下发至安装于本类商品防伪生产线技术设备的主控电脑上;将识别特定数列码模型安装于人工智能识别终端;
b.商品码的生产:
b1:将特定码段通过云端数据处理系统赋权特定企业的特定产品,并采用企业管理后台系统写入企业及商品基本信息以及生产批次信息;
b2:商品在流水线完成全部工序后,将所述特定码段中的防伪多维码随机加工在商品上;所述加工可以是粘贴/喷印/刻蚀中的一种;所述粘贴采用人工粘贴或贴码机粘贴,所述喷印采用喷印机,所述刻蚀采用激光喷码机;
b3:通过防伪生产线技术设备的差异化识别装置对粘贴防伪多维码的商品进行扫描,生成专属立体多维图谱特征,并结合当前时间点,生成商品身份要素数据包,同步扫描识别所述防伪多维码,将扫描识别的防伪多维码信息与所述商品身份要素数据包关联并上传云端数据处理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建林;薛卯良,未经赵建林;薛卯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91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