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板状部件的减震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67355.3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83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俊次;山口俊澄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0K11/178 | 分类号: | G10K11/178;G10K11/1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周丽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部件 减震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板状部件的减震装置,其具有压电元件致动器、压电元件传感器及控制电路,能够防止在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下的区域中振动增幅,增大反馈增益,并实现振动抑制和与之相伴的噪音降低。板状部件(11)的减震装置包括:压电元件致动器(14)及压电元件传感器(15),其固定在板状部件的表面;以及控制电路(17),其基于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对压电元件致动器的动作进行反馈控制,以抑制板状部件的振动。控制电路在板状部件的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下的区域中,基于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的特性以100Hz以下不产生噪声的方式施加任意电压,因此能够通过增大反馈增益来抑制振动,并改善与之相伴的噪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具有在板状部件的表面配置的压电元件致动器及压电元件传感器,和以抑制所述板状部件的振动的方式基于所述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对所述压电元件致动器的动作进行反馈控制的控制电路的板状部件进行减震的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已知下述技术:在汽车悬架装置的阻尼器的周壁面上固定压电元件传感器(检测用压电元件)和压电元件致动器(减震用压电元件),压电元件传感器检测出与阻尼器的振动相伴的自身变形作为电压信号,将该电压信号通过增幅电路增幅后驱动压电元件致动器,从而使阻尼器伸缩来抑制前述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62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此外,在板状部件的表面固定压电元件致动器及压电元件传感器,基于由检测对应于板状部件的膜面振动而在板表面产生的变形的压电元件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从电路反馈至针对压电元件致动器的输入,能够抑制板状部件的振动,并改善与之相伴的噪音。
为了使压电元件致动器发挥减震效果,需要将反馈增益设定为大于0dB,但如下述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若将反馈增益设定为大于0dB,则在100Hz以下区域内,振动会被增幅而产生噪声。
另外,在后述的SNS/ACT(压电元件传感器/压电元件致动器)传递函数中,在与加速度信号不同的频率(例如一阶模式附近的低频侧)存在反共振的情况下,在反共振频率处,信号被放大,振动等级恶化。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在具有压电元件致动器、压电元件传感器及控制电路的板状部件的减震装置中,能够在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下的区域中防止振动增幅,能够增大反馈增益,实现振动抑制和与之相伴的噪音降低。
另一目的在于,针对存在反共振而使振动等级恶化的问题,通过使反共振频率向没有问题的频率区域(例如低频或高频侧)移动来防止振动增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板状部件的减震装置,包括在板状部件配置的压电元件致动器及压电元件传感器,和基于所述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对所述压电元件致动器的动作进行反馈控制以抑制所述板状部件的振动的控制电路,该板状部件的减震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具有传递特性转换器,其在所述板状部件的振动频率为规定值以下的区域内,对应于所述压电致动器输出的电压而向所述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入部施加恒定增益的电压,从而使100Hz以下的针对所述压电致动器的输出电压的增益最小化并进行相位调整。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板状部件的减震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SNS/ACT传递函数已经具有反共振的状态下,向所述压电元件传感器的输入部施加正或负的电荷,从而使反共振频率向高频侧或低频侧移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板状部件的减震装置,在技术方案2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特性转换器相对于所述控制电路中的与所述压电元件致动器连接的连接位置及与所述压电元件传感器连接的连接位置并联连接。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73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