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智能自动避障行走底盘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65547.0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46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胡庆浩;王培松;李成华;辛淼;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2D21/18 | 分类号: | B62D21/18;B62D5/12;B62D7/20;B60B35/12;B60G17/015;G05D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窦贤宇 |
地址: | 211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智能 自动 行走 底盘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智能自动避障行走底盘,包括底盘、数据处理模块、驱动机构、转向机构和两个调节机构,驱动机构包括有两根第一铰接杆、第一转动套筒、驱动电机和两个动力轮,驱动机构的两根第一铰接杆的顶端面分别铰接在底盘的底端面左端前后两侧,转向机构包括有两根第二铰接杆、第二转动套筒、电动液压缸、传动杆和两个转向轮,转向机构的两根第二铰接杆的顶端面分别铰接在底盘的底端面右端前后两侧,两个调节机构均包括有伺服电机、螺纹杆、矩形升降座和两根拉杆,两个调节机构的伺服电机分别固定安装在底盘前后两端面中段位置。本发明通过自动控制移动方向,便于自动避开障碍物行进,以便于辅助移动大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行走底盘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人工智能自动避障行走底盘。
背景技术
现有工业技术发展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革新,高科技重工业设备取代传统生产工业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在转入车间时,大型吊装设备又不便于进入车间内,车间内的空间不便于吊装设备起吊,不便于移动进入车间,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小体积的移动底盘架设在设备的底端来辅助移动,由于设备的体积大,质量大,人为推动设备移动,移动的方向难以把控,在移动的过程中,出现障碍物,不便于及时避障,可能会造成障碍物刮擦底盘的底端面,甚至是直接挡住底盘行进,不能很快的将设备移动至安装位,很是不便,这里设计了一种人工智能自动避障行走底盘,以便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智能自动避障行走底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工智能自动避障行走底盘,包括底盘、数据处理模块、驱动机构、转向机构和两个调节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两根第一铰接杆、第一转动套筒、驱动电机和两个动力轮,所述驱动机构的两根第一铰接杆的顶端面分别铰接在底盘的底端面左端前后两侧,所述转向机构包括有两根第二铰接杆、第二转动套筒、电动液压缸、传动杆和两个转向轮,所述转向机构的两根第二铰接杆的顶端面分别铰接在底盘的底端面右端前后两侧,两个所述调节机构均包括有伺服电机、螺纹杆、矩形升降座和两根拉杆,两个所述调节机构的伺服电机分别固定安装在底盘前后两端面中段位置,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口与两个伺服电机和驱动电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盘的顶端面开设有矩形放置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套筒的前后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一铰接杆的底端固定套接,所述第一转动套筒的内腔转动插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前后两端分别延长至第一转动套筒的前后两侧,且分别与前后两个动力轮的轮心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中段外壁固定套接有位于第一转动套筒内腔的第一伞齿轮,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设在第一转动套筒的外壁中段位置,所述驱动电机通过动力轴转动延长至第一转动套筒的内腔,且连接有与第一伞齿轮相互啮合的第二伞齿轮。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套筒的前后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二铰接杆的底端固定套接,所述第二转动套筒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设有水平分布的铰接板,两个所述转向轮相对侧壁中心均转动连接有转动盘,两个所述转动盘相对侧壁均设有水平分布的铰接座,两个所述铰接板分别与前后两个铰接座相互铰接,两个所述转动盘的外壁上端均水平焊接有连接杆,两根所述连接杆的尖端均开设有矩形缺口,所述传动杆的前后两端与两个连接杆的矩形缺口内腔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外壁固定套接有限位板,且限位板的尖端开设有铰接缺口,所述第二转动套筒的外壁中段位置向左水平设有支撑板,所述电动液压缸固定设置在支撑板的上端面,且电动液压缸的尖端与限位板的铰接缺口内腔铰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套筒的外壁中段位置内嵌有水平分布的红外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分别通过导线与数据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口连接,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口通过导线与电动液压缸连接。
优选的,后侧所述转动盘的径向侧壁水平内嵌有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口与数据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55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