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包电池模组结构及其装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64885.2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66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张保平;李远华;葛顺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锂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554 | 分类号: | H01M10/6554;H01M10/613;H01M10/625;H01M50/209;H01M50/244;H01M50/258;H01M50/271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马辉 |
地址: | 442000 湖北省十堰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模组 结构 及其 装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软包电池模组结构,包括电芯组件,还包括位于电芯组件底部的导热底板、位于电芯组件上部的模组上盖以及位于电芯组件两端的输出侧极耳固定板和从控侧极耳固定板,模组上盖与导热底板围合后包裹住电芯组件的前后上下四个面,输出侧极耳固定板通过布置在朝向电芯组件一面的上下两排第一挂钩固定在电芯组件上,从控侧极耳固定板通过布置在朝向电芯组件一面的上下两排第一挂钩固定在电芯组件上。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软包电池模组结构的装配方法。本发明软包电池模组结构及其装配方法,各部件之间通过卡扣相互固定,稳定性高且装配方便,同时能够快速将热量传递出去,防止内部过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包电池模组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为了减少石油进口量,缓解我国的经济压力,保护美丽的“地球村”,推动可持续发展,国家大力推动电动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整车行业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但同时电池的能量密度不高、成组效率低以及电池热失控等因素,都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主要障碍。
为了满足汽车行驶所需要的电压和功率,一般锂电池模块均有多个小容量的单体电池通过串并联的方式组合成大容量的电池组和电池模块。目前传统的串并联为采用锡焊、超声、点焊、铆接以及激光等方式连接起来。
目前在新能源行业中,现有的软包动力电池模组大都采用结构胶将电芯与电芯、电芯与框体等进行粘接固定,然后将端板金属件与侧边金属件进行焊接固定。此设计方案中,电芯与电芯之间可能存在错位,结构不稳等问题。
据统计,2018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自燃或爆炸问题已发生近50起,召回比例超13%。其重要原因是为了满足更长的续航里程,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放置更多的电芯,所以需要不断的压缩电池模组的空间。但是由于电芯在经历多次充放电循环后,会发生膨胀,由于没有足够的膨胀空间,电芯受到的压力不断增大,一方面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另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且由于锂电池电芯存在电阻,在行车或充电过程中,电池就会产生热量,锂电池内部高温,如果热量不能及时传递出去,长时间运行电池可能发生热失控,产生自燃。
另外,由于模组内部结构不稳,导致电芯在内部跳动,长时间的磨损导致铝塑复合膜破损漏液,发生短路,产生自燃等风险。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会产生热量,锂电池内部高温,如果热量不能及时传递出去,长时间运行电池可能发生热失控等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软包电池模组结构及其装配方法,各部件之间通过卡扣相互固定,稳定性高且装配方便,同时能够快速将热量传递出去,防止内部过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软包电池模组结构,包括电芯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电芯组件底部的导热底板、位于所述电芯组件上部的模组上盖以及位于所述电芯组件两端的输出侧极耳固定板和从控侧极耳固定板,所述模组上盖与导热底板围合后包裹住所述电芯组件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所述输出侧极耳固定板通过布置在朝向所述电芯组件一面的上下两排第一挂钩固定在所述电芯组件上,所述从控侧极耳固定板通过布置在朝向所述电芯组件一面的上下两排第一挂钩固定在所述电芯组件上。
优选地,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若干组电芯组合框,所述电芯组合框包括一对单芯组合框,所述单芯组合框包括电芯框体及分别位于所述电芯框体两面的铝板和电芯,所述单芯组合框通过所述电芯框体上的凸凹结构平叠组合成所述电芯组合框。
优选地,所述输出侧极耳固定板朝外一面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与输出侧保护盖板上第二挂钩配合的输出侧保护盖板挂钩槽,所述从控侧极耳固定板朝外一面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与从控侧保护盖板上第二挂钩配合的从控侧保护盖板挂钩槽,所述输出侧保护盖板和从控侧保护盖板均与所述导热底板通过卡扣固定。
优选地,所述输出侧极耳固定板朝外一面的底部设有固定采样转接板的采样转接板固定槽,所述电芯组件上的极耳与所述采样转接板上的镍片焊接,形成串联通路且可采集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锂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北锂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48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