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转炉钢渣富磷相品位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63601.8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1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包燕平;王达志;王敏;赵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C5/36 | 分类号: | C21C5/3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李兴林 |
地址: | 10008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转炉 钢渣 富磷相 品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转炉钢渣富磷相品位的方法,属于冶金工业废渣的循环利用技术领域。该方法适用于采用低碱度少渣冶炼的转炉冶炼过程,在转炉冶炼过程中控制冶炼终渣碱度在1.5~2.1,终渣氧化铁含量在15%~25%,转炉出钢倒渣后,熔融状态下的转炉钢渣首先自然冷却至1300℃~1400℃,然后进行保温处理,保温时间控制在90min以上,保温处理完成后,按照一定的降温速率进行冷却,冷却过程中的冷却速率≤5℃/min,转炉钢渣以≤5℃/min的冷却速率降温至800℃以下,之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本发明处理方式简单,成本较低,使得含磷钢渣成为了新的磷资源来源,为钢渣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工业废渣的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转炉钢渣富磷相品位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转炉钢渣是炼钢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物之一,也是钢铁冶金行业的主要废弃物。目前,钢铁企业每生产1吨钢会产生100~150kg转炉钢渣。2018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8亿吨,由此带来的转炉钢渣超过8000万吨。并且我国钢渣利用研究起步较晚,当前国内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堆积钢渣总量在1亿吨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渣综合利用率较低,目前钢渣利用率尚未超过50%。并且大部分的利用方式为生产水泥,工程回填,返回烧结等,利用水平落后,附加值较低。大量未得到利用的钢渣扔堆放处理,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由于高品质矿石的供应量减少,含磷量较高的铁矿石的使用会导致钢渣中磷含量的提高,限制了钢渣在冶金流程内部的循环利用,同时也为利用钢渣制作磷肥创造了条件。一些含磷铁矿比较丰富的国家普遍利用钢渣制作磷肥,钢渣磷肥占其磷肥总量的13%~16%。而我国在钢渣制作磷肥的利用方面是比较少的,由于高碱度钢渣中的析出量较大,富磷相的磷含量低,无法满足钢渣磷肥对磷含量的要求,同时未经合理的冷却方式处理的钢渣富磷相尺寸较小利于富磷相的分离。
随着转炉双渣法和双联法等新型炼钢工艺的应用,以及转炉冶炼过程中废钢比的增加,在转炉脱磷过程采用低碱度渣系进行冶炼已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冶炼方式,低碱度转炉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富磷相的磷含量,继而通过磁选分离等方式将富磷相分离之后,可以直接制作高品质磷肥。因此,如何控制转炉渣系的成分组成以及合适的冷却处理方式以得到高品位的富磷相对于利用转炉钢渣制作高品质磷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转炉钢渣富磷相品位的方法。
为达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提高转炉钢渣富磷相品位的方法,适用于采用低碱度少渣冶炼的转炉冶炼过程,在转炉冶炼过程中控制合理的转炉炉渣成分,其中转炉冶炼终渣碱度控制在1.5~2.1,终渣氧化铁含量控制在15%~25%。
转炉出钢倒渣后,熔融状态下的转炉钢渣首先自然冷却至1300℃~1400℃,然后进行保温处理,保温时间控制在90min以上,保温处理完成后,按照一定的降温速率进行冷却,冷却过程中的冷却速率≤5℃/min,转炉钢渣以≤5℃/min的冷却速率降温至800℃以下,之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上述提高转炉钢渣富磷相品位的方法,顺应当前低碱度少渣冶炼的趋势,在转炉冶炼过程中调整炉渣的成分组成,配合合理的出钢倒渣后冷却处理制度,实现得到磷含量较高的尺寸较大的高品位富磷相的目的。此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低碱度转炉渣系对于提高富磷相磷含量的促进作用,解决了由于富磷相中磷含量较低,尺寸小,无法有效分离钢渣中的富磷相,富磷相无法满足磷肥或土壤改质剂对磷含量的要求的问题,为低碱度高磷含量的转炉钢渣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减少了转炉钢渣造成的环境污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36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