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地质覆盖层界面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53925.3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76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0 |
发明(设计)人: | 冯科锋;苏文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G06T17/2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曾利平 |
地址: | 41001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地质 覆盖层 界面 建模 方法 装置 设备 存储 介质 | ||
1.一种三维地质覆盖层界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根据覆盖层的边界线、该边界线内的至少一个已知勘探点创建一平面三角网格,所述平面三角网格的角点包括边界线节点、已知勘探点以及多个新增节点;
步骤2:设定计算覆盖层深度的拟合函数;
步骤3:当已知勘探点为一个时,根据已知勘探点的覆盖层深度、已知勘探点与距离该已知勘探点最近的边界线节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求出所述拟合函数的常量;当已知勘探点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根据已知勘探点的覆盖层深度、已知勘探点与距离该已知勘探点最近的边界线节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以及已知勘探点与待求新增节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求出所述拟合函数的常量或动态参数;
步骤4: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拟合函数计算出该待求新增节点的覆盖层深度;
步骤5:重复步骤3和4,计算出每个新增节点的覆盖层深度;
步骤6:将所述平面三角网格的所有角点投影到地表,再分别下降各角点对应的覆盖层深度,即将边界线节点、已知勘探点以及多个新增节点三角化,生成覆盖层界面的三角网模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地质覆盖层界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拟合函数为幂函数,所述幂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
f(d)=φ·da=h
其中,φ为动态参数,0<a<1,a为常量,d为已知勘探点与距离该已知勘探点最近的边界线节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或者d为新增节点与距离该新增节点最近的边界线节点之间的水平距离,h为已知勘探点的覆盖层深度或新增节点的覆盖层深度,且:
当已知勘探点为一个或两个时,动态参数φ等于1,常量a根据所述步骤3求出;当已知勘探点为三个及三个以上时,常量a根据经验设置,动态参数φ根据所述步骤3求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维地质覆盖层界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已知勘探点为三个及三个以上时,所述常量a为0.6。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维地质覆盖层界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当已知勘探点为两个时,常量a采用如下公式来求得:
其中,A1为根据一个已知勘探点K1计算得到的常量,A2为根据另一个已知勘探点K2计算得到的常量,s1为待求新增节点到一个已知勘探点K1的水平距离,s2为待求新增节点到另一个已知勘探点K2的水平距离。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三维地质覆盖层界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当已知勘探点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时,动态参数φ的计算步骤为:
步骤3.1:根据每个已知勘探点计算出一组动态参数值φ1,φ2,…,φi,…,φn,φi为根据第i个已知勘探点得到的动态参数,n为已知勘探点的个数,n≥3;
步骤3.2:找出待求新增节点与n个已知勘探点之间水平距离的最大值,计算水平距离的最大值与每个水平距离的比值,所述每个水平距离是指每个已知勘探点与待求新增节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即:
smax/si=ti
其中,smax为待求新增节点与n个已知勘探点之间水平距离的最大值,si为第i个已知勘探点与待求新增节点之间的水平距离,ti为第i个已知勘探点对应的比值;
步骤3.3:计算每个已知勘探点对待求新增节点的影响程度,即权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εi为第i个已知勘探点对待求新增节点的权重;
步骤3.4:动态参数φ的计算公式为:
φ=φ1ε1+φ2ε2+…+φiεi+…+φnε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392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双端口馈电四频段滤波双工天线
- 下一篇:基于微重合区域的图像配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