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驱动桥散热系统及工程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44915.3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65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少锋;段传栋;陈礼光;陈继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5/12 | 分类号: | B60B35/12;B60R16/023;F15B15/18;F15B21/0423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5450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散热 系统 控制 方法 工程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驱动桥散热系统及工程车辆,该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前桥中用于散热的冷却液的温度T1及后桥中用于散热的冷却液的温度T2;将T1和T2分别和预设温度T比较,当T1>T且T2>T时,获取并判断当前的车辆工况,若当前的车辆工况为第一工况,则按照此时前桥和后桥的负荷比值使冷却液按a1:b1分配至前桥和后桥;若当前的车辆工况为第二工况,则按照此时前桥和后桥的负荷比值使冷却液按a2:b2分配至前桥和后桥,其中,a1≠a2,b1≠b2,可使冷却液合理分配,可取得最优的冷却效果。驱动桥散热系统用于实施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驱动桥散热系统及工程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提供的驱动桥散热系统,通常在前桥和后桥上分别安装马达泵和散热器,每个散热器均对应设有散热风扇,每个马达泵包括液压马达和由液压马达驱动的液压泵。此外,在前桥与后桥的桥壳上分别安装有用于检测驱动桥内油液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并根据检测的温度以控制对应的散热风扇的转速以提高对应的散热器的散热量。
但是,相关技术中驱动桥散热系统一方面需要采用两个马达泵以及两个散热器,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仅根据温度控制散热风扇转速,无法合理分配流入至前桥和后桥中的油液,特别当工程车辆的处于大扭矩输出工况时,其前桥与后桥的发热量并不相同,如果无法将油液在前桥和后桥中进行合理分配,将导致前桥和后桥无法实现最优的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驱动桥散热系统仅根据温度控制散热风扇转速,无法合理分配流入至前桥和后桥中的油液,导致前桥和后桥无法实现最优的散热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桥散热系统及工程车辆,能够根据车辆所处工况实现油液在前桥和后桥中合理分配。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该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前桥中用于散热的冷却液的温度T1;
获取后桥中用于散热的冷却液的温度T2;
分别判断T1与预设温度T的大小,以及T2与所述预设温度T的大小;
若T1>T且T2>T,获取并判断当前的车辆工况,所述车辆工况包括第一工况和第二工况;
若当前的车辆工况为所述第一工况,则使冷却液按a1:b1分配至所述前桥和所述后桥;
若当前的车辆工况为所述第二工况,则使冷却液按a2:b2分配至所述前桥和所述后桥;
其中,a1≠a2,b1≠b2。
当前桥中冷却液的温度以及后桥中冷却液的温度均大于T时,表明此时前桥和后桥均需要冷却液进行冷却,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判断当前的车辆工况,并根据当前的车辆工况下前桥和后桥的负荷比值分配进入到前桥和后桥的冷却液,实现冷却液的合理分配,并可取得最优的冷却效果。
作为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若T1>T且T2≤T,则使冷却液全部分配至所述前桥;
若T1≤T且T2>T,则使冷却液全部分配至所述后桥。
当仅前桥中冷却液的温度大于T时,则仅前桥需要冷却,此时将冷却液全部分配至前桥,能够提高前桥的冷却效率,当仅后桥中冷却液的温度大于T时,则仅后桥需要冷却,此时将冷却液全部分配至后桥,能够提高后桥的冷却效率。
作为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若T1≤T且T2≤T,则使冷却液全部分配至冷却液箱,所述冷却液箱用于储存冷却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49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哒嗪酮除草剂
- 下一篇:一种玻纤增强聚酰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