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路协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43095.6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896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毛飞虎;楚玥玥;池发玉;李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雄狮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马荣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激光雷达 协同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路协同系统,设置两台激光雷达或两台以上的激光雷达;所述的激光雷达的有效扫描区域互相不重复,其中一台激光雷达的有效扫描区域覆盖另一台激光雷达的下方的扫描盲区,反之亦然,实现雷达扫描盲区的互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对未来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安全问题,在其实际使用过程中规避安全风险,特别是规避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路协同系统的扫描盲区,在每台激光雷达的扫描盲区都需要相邻的一台或者多台激光雷达进行补充,可以有效消除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路协同系统的中激光雷达扫描盲区;其可靠性高,便于维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安全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路协同系统规避盲区的技术方案。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车辆的迅速发展,车路协同作为车车/车路通信基础上的高级应用,以提高道路安全为目标的同时,也为交通信息感知、交通服务和交通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路协同系统便应运而生,激光雷达的优势是,不受环境光线强弱印象,无论白天黑夜,都可以对周边环境进行360°无死角扫描。
考虑到现在道路的设施,想要实现车路协同,就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其中就涉及激光雷达的安装问题,因单个激光雷达的固有特性必然形成扫描盲区。
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路协同系统利激光雷达的超视距,无死角的特点,激光雷达进行周边环境的数字化全感知,解决在日常行车过程中由于视觉盲区及信息不畅、不及时导致的各种交通问题,给司机以及时、准确的安全警示,提升驾驶安全性。
然而,激光雷达因其固有特性,其垂直扫描视场范围比较窄,例如垂直扫描视场范围为:0°到-30°度之间。因此在单台路侧激光雷达正下方会存在一定的扫描盲区,盲区的大小由安装高度及垂直扫描视场角所决定;此外当有较高的车辆遮挡住激光雷达扫描路径时车辆背面形成激光雷达扫描盲区。
如图1所示,以单台32线激光雷达为例,假设其垂直扫角度为-14°到0°最大探测距离为114米。若激光雷达安装高度4米,则扫描盲区的半径8.2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路协同系统,其目的是克服激光雷达的扫描盲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路协同系统设置两台激光雷达或两台以上的激光雷达;所述的激光雷达的有效扫描区域互相不重复,其中一台激光雷达的有效扫描区域覆盖另一台激光雷达的下方的扫描盲区,反之亦然,实现雷达扫描盲区的互补。
所述的车路协同系统在十字路口,设置两台激光雷达,分别为1号激光雷达和2号激光雷达;两台激光雷达分别设置在十字路口对角的路边。
所述的两台激光雷达最小安装距离Lmin大于激光雷达扫描有效区的半径R。
所述的车路协同系统在环岛路口,设置多台激光雷达,多台激光雷达分别设置在环岛路口的外边缘,间隔设置;所述的激光雷达的有效扫描区域互相不重复且在需要扫描的路面形成环形连续,实现雷达扫描盲区的互补。
相邻的两台激光雷达最小安装距离Lmin大于激光雷达扫描有效区的半径R。
所述的激光雷达的高度距地面高度为4m;单台激光雷达下方的扫描盲区的半径为8.2mm。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对未来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安全问题,在其实际使用过程中规避安全风险,特别是规避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路协同系统的扫描盲区,在每台激光雷达的扫描盲区都需要相邻的一台或者多台激光雷达进行补充,可以有效消除基于激光雷达的车路协同系统的中激光雷达扫描盲区;其可靠性高,便于维护。
附图说明
附图所示内容及简要说明:
图1为扫描盲区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雄狮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芜湖雄狮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30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